文/虞雲耀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著眼於新的實踐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是對毛澤東最好的紀念。
毛澤東黨的建設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學說在中國的實際運用和創造性發展,深刻揭示了在中國特定條件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客觀規律。
毛澤東黨建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學說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黨建思想的內容非常豐富而深邃,它回答了為什麼要建黨,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怎樣實現黨的領導等重大問題,是關於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的理論體系。概括起來主要有十個方面。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毛澤東說,雖然有共產國際的幫助,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及其發展,乃是由於中國本身有了覺悟的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自己創造了自己的黨——中國共產黨。
1948年11月,毛澤東在給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機關刊物寫的紀念十月革命三十一周年的文章中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
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斬釘截鐵地說:“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就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中國人民命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未來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証。
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建設黨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需要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他強調,黨的建設過程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系著的;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黨就能、黨也才能更正確地處理黨的政治路線。
毛澤東關於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包含兩個方面的深刻內涵:一方面,黨的政治路線是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與任務,決定著黨的興衰存亡和黨的事業的成敗;另一方面,黨的自身建設要密切聯系、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進行,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保証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充分証明:政治路線是黨實施政治領導的首要前提,也是黨的建設的根本。黨的政治路線正確,黨的事業就發展,黨自身也能夠不斷鞏固和壯大;黨的政治路線不正確,黨的事業就會出現挫折,黨自身也必然受到削弱甚至面臨危機。
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
重視從思想上建設黨、始終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這是毛澤東黨建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突出特點。在中國這樣一個工業落后、農民佔人口多數的國家,如何建設一個先進的工人階級政黨,克服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就成為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關鍵問題。
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提出,加強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古田會議決議分析了黨內錯誤思想的表現和原因,提出以無產階級思想糾正黨內錯誤思想和各種錯誤傾向的原則和方法。
在延安整風中,毛澤東進一步強調隻能用無產階級先鋒隊的面貌改造黨,強調解決黨內矛盾“最主要的是無產階級思想與農民、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矛盾”,要求黨員不僅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毛澤東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領導全黨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大大促進了黨在思想上、理論上的成熟,提高了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
歷史充分說明,我們黨之所以能團結帶領人民書寫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把歷史唯物主義同我們黨的實際相結合,提出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41年他在《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宣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1943年,中共中央為抗戰六周年發表紀念宣言,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隻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
他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指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他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強調:“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他在七大開幕詞《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反復強調:“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
正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公仆”,才使我們黨在各種艱難困苦中獲得了無窮的力量源泉。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他認為,干部問題是一個有決定作用的問題。他把有計劃地培養大批的新干部,作為黨的“戰斗任務”。
全國解放以后開始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指出:“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態,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決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
1956年,東歐一些國家出現不穩的狀況,毛澤東在八屆二中全會上講:“我們黨有成百萬有經驗的干部,我們這些干部,大多數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系群眾,經過長期斗爭考驗的。……我們有在不同革命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干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在干部問題上堅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風,反對不正派不公道的作風,是毛澤東一貫倡導的。他指出,我們民族歷史上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
他強調,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准。他反復講,要在實踐中鍛煉和考驗干部,要善於識別和使用干部,要關心和愛護干部,要教育和培養干部,要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干部。
正是依靠正確的干部路線和干部標准,我們黨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經過不同時期斗爭考驗的干部,保証了黨的政治路線和政治任務的實現。
“支部建在連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把黨的基層組織作為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這是我們黨的顯著特色和獨特優勢。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首次提出要在紅軍隊伍中建立各級黨組織,黨支部建在連上,連以上建立黨代表制度。這一做法成功地解決了黨和人民軍隊建設中至關重要的黨對軍隊的領導權問題。
他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毛澤東提出,為了純潔黨的隊伍,必須整頓黨的組織。要從組織上整頓,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頓。從1951年開始三年整黨,他在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應以一年時間普遍進行關於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教育,使所有黨員明白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標准。
長期以來,我們黨遵循毛澤東關於支部建在連上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對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要性和規律性的認識,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日益擴大、戰斗力不斷增強,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推動了黨的事業的蓬勃發展。
![]() |
相關專題 |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