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人民網黨史頻道連載了由陳利明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從紅小鬼到總書記 胡耀邦》。本書描述了胡耀邦出身瀏陽河畔、從小投身革命,參加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后主政川北行署,執掌共青團中央,湘潭挂職鍛煉,陝西主政兩百天,歷盡“文革”磨難,整頓中國科學院,撥亂反正闖禁區,平反昭雪冤假錯案,主管宣傳理論工作,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等70余年艱難跌宕、曲折傳奇、無私奉獻、光明磊落的人生歷程。【點擊進入圖書連載】以下為本書節選:
赴京受命
1952年8月,北京的初秋,天高雲淡,繁花似錦,氣候宜人。年方37歲的胡耀邦,受黨中央毛澤東、劉少奇的重托,從川北區黨委書記兼行署主任的任上,接替馮文彬擔任團中央書記。
此前一個月,胡耀邦的頂頭上司身任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委的鄧小平,於7月調中央工作,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國務院前身)副總理兼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他曾向中央提議受他賞識的下級胡耀邦調來北京工作。此前,時任團中央書記的馮文彬需調動工作,劉少奇提出三位接替馮文彬的人選:胡耀邦、陳丕顯、譚啟龍。他們都是紅軍時期的“紅小鬼”,都有團的工作經驗,而且都是年輕的省委干部。名單到了毛澤東手裡,他大筆一揮,圈定了胡耀邦。
毛澤東找赴京上任的“紅小鬼”出身的胡耀邦談話,風趣地問他:“你敢不敢在知識分子面前作報告?”胡耀邦堅定地回答:“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我一定敢字當頭,做好團的工作。”毛澤東哈哈大笑起來,對他說:“好,我就要你這樣的人!”
毛澤東接著說:青年的特點是英勇積極,知識不足。面對著一個新的時期,學習是更加特別突出的任務。除了黨的中心是團的中心外,青年共同的普遍的經常的東西,是學習、教育。學習馬列主義的基本理論,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教育。還要注意體育,一定要把青年一代的身體搞好。
胡耀邦聚精會神地聽著,頻頻點頭,將毛主席的諄諄教導銘刻在心間。
接著,劉少奇也找胡耀邦談話,語重心長地對他寄予願望,對他說:你年輕,曾經做過團的工作,你領導過一個省,有全面工作的經驗,你當過軍委總政治部的組織部長,人緣好,能聯系多方面的關系,能聽從黨的安排,選來選去就選中你。
的確,胡耀邦從來以黨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在川北工作時,他曾豪情滿懷地在干部大會上說:“黨分配到哪裡,就到那裡,分配什麼工作,就不講價錢,把工作做好。”如今,他身體力行,毫不猶豫地走上了青年領導工作崗位。
胡耀邦上任不久,在黨中央的支持與領導下,於8月25日至9月4日,主持召開了青年團一屆三中全會。會議著重討論並通過了《關於當前工作問題的決議》,特別強調指出學習是青年團今后的一個“更加特別突出的任務”。會議討論了毛澤東主席在黨中央會議提出的兩個問題:一是黨委應如何領導青年團﹔二是青年團應該如何工作。通過討論,從思想上原則上基本弄清了青年團怎樣開展自己的工作。會議改選和擴大了團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廖承志、蔣南翔、李昌、榮高棠、宋一平、劉導生、羅毅、許世平等9人為書記,區棠亮、高揚文、楊述、章澤、胡克實等5人為候補書記。
胡耀邦來團中央,當時,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建立才三年,正值我國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前夕,面對經濟建設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沒有直接可供借鑒的經驗可循,所以,開展青年團工作困難很大,任務艱巨。胡耀邦經過慎重思考,周密調查,針對青年團工作“戰線長、配合多”的特點,果斷提出了“上下請示,左右求援,自我奮斗”的工作指導思想。這既表現了一個青年干部謙虛謹慎的優良品質,也表現了積極工作、努力開創新局面的革命精神。
隨后,胡耀邦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和親切關懷下,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確定了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照顧青年特點,開展團的獨立活動的工作方針,統一了全團的認識,帶領全團開始創造性地開展青年工作。
在團的獨立活動中,如何處理好青年團與黨的領導的關系,從而服從於黨的中心工作這個大局?這是胡耀邦日夜深思的問題。
胡耀邦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運行關系來生動地、形象地說明青年團和黨的領導的關系。他說,青年團要像地球,既要圍繞太陽公轉,又要自轉,要把公轉和自轉結合起來,既要服從黨的領導和黨的中心工作,又要積極主動地開展有益於青年身心健康成長的獨立活動和工作,充分發揮青年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這一中國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發揮其最大能量,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有力助手。
胡耀邦到團中央上任的消息不脛而走,機關的同志個個喜形於色,大家得知他在中央蘇區曾任湘東兒童總局局長、少共湘東南特委技術書記、湘贛省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共青團中央局書記等職,是一位具有豐富革命經驗的老青年工作者,大家對他寄予厚望。
一天傍晚,夕陽的余暉洒滿北京東城區關東店一號的一個大四合院。進入褪了色的朱紅漆大門,但見一棵參天大槐樹,枝繁葉茂,濃蔭蔽日,環境十分幽靜。胡耀邦一家就住在這裡。是夜,《中國青年報》的幾位負責同志興高採烈地來看望新來的團中央年輕的一把手。
胡耀邦留著平頭,身材矮瘦,一雙烏黑的眼睛閃著深邃智慧的光芒。他衣著朴素,圓口布鞋,儼然一個風塵仆仆從前線回城的戰士。他熱情、坦誠、健談,給人以親切感,連說“大家隨便坐”,使來客頓感無拘無束。
來客三句話不離本行,請胡耀邦指示怎樣辦好團報的問題。屋裡頓時寂靜下來。胡耀邦吸著煙,微笑的面容顯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他吞雲吐霧,謙虛地說:“‘下車伊始’,怎能就‘哇啦哇啦’發表意見哩!還是請你們先發表高見吧。”
大家感到輕鬆自然,以張黎群、陳模為正副總編輯的幾位團報負責人便爭先恐后地向胡耀邦匯報了工作概況。他認真地聽著,還不時地做著記錄。然后,他詳盡地詢問團報的組織、人員、編輯以至印刷、讀者反映等情況。
他在屋子裡踱來踱去,腦子在快速地思索,講話時抑揚頓挫,談鋒犀利,出語非凡。他有見地地說,團中央之所以辦《中國青年報》,是為了通過它指導青年工作,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青年。它區別於黨報和其他報紙,具有青年特點。你們辦的報紙我看是有青年特點的,今后要使這個特點更加突出。辦報不像上課,也不像編雜志,而是必須提出和解決實際工作問題。他還深情地說,對青年講道理還是必要的,因為青年對很多事情是非觀念不明確,需要對他們比較系統地講些道理。但最深刻、最能感動青年、影響青年的,還是要通過具體的事例,讓事實說話。必須以事感人,以情動人,曉之以理。
當談到報紙的戰斗性問題,胡耀邦不禁激動起來,他從座位上霍地站起來,猛吸了一口煙,習慣地用右手一揮,慷慨地說:“報紙是號角,要鼓舞人們前進的,因此聲音必須洪亮。力量微弱,有氣無力,戰斗性不強,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引導與鼓舞大家前進的作用。今后《中國青年報》應當加強戰斗性,也就是加強指導性、鼓舞性,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報紙應當有聲有色,有言論,爭取每天有一篇社論。”
胡耀邦從報紙談到團的建設,從革命經歷談到當前形勢,談興甚濃,已至夜深人靜。客人請他和報社全體干部見面,他欣然允諾。
不久,胡耀邦來到《中國青年報》全體干部中間。那時團中央沒有禮堂,他就在團中央機關食堂與大家見面聚談。他笑容滿面地說:“不要作什麼報告,請同志們提問題吧。”於是,一張又一張條子紛紛送到他的手裡。他根據大家的提問,一一作答,語言親切坦率、深刻尖銳,令人心悅誠服。最后,語驚四座:“一個人做工作,免不了犯些錯誤,我來團中央工作,也可能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有一條我不會犯,就是道德品質和生活作風的錯誤。”
胡耀邦剛上任不久的一天晚上,團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大會在正義路三號院內召開。胡耀邦精神抖擻地向席地而座的全體干部說:“中央調我來和大家一起做好團的工作,這是黨中央對我的信任。就我個人來說,這副擔子很重,但我有信心搞好。因為有三個依靠:一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做好我們青年團工作的根本保証﹔二有一批有經驗的多年從事青年工作的負責同志,我可以隨時向他們請教,取得幫助,把工作搞好﹔三有我們青年團一支好的干部隊伍和廣大團員隊伍。”他沉思片刻,接著說:“有這三條還不夠,還必須請今天在座的同志們經常監督我們書記處的工作,一旦發現我們有了缺點,特別是我有什麼不妥的地方,請同志們毫不客氣大膽地提意見嘛,批評嘛!不要有顧慮,若是打擊報復,你們就向中央告狀嘛!告我胡耀邦的狀嘛!”他坦誠、真摯、生動的報告,激起與會者雷鳴般的掌聲。
當時,胡耀邦同志與團中央機關干部同住在一個大四合院裡,一日三餐與大家同坐共席。他的飯量不大,吃慣了辣椒,北京菜不合他的口味,大家勸他另開小灶。他風趣地回答:“你們不要孤立我嘛,大家同吃一鍋飯,有說有笑才香啊!”他一直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每餐前后,他都無拘無束地和大家交談,相互了解和熟悉得很快,思想感情得到及時交流,毫無隔閡和成見。特別是他參加中央的會議回來,就在這種場合把最新的消息和會議精神迅速地告訴大家,使之先聽為快。當筆者訪問原團中央書記劉導生時,他激動地回憶說:“當時這種愉快的情景過去四五十年了,至今回憶起來,仍然十分令人留戀。”
筆者於2000年9月訪問原《中國青年報》總編輯張黎群,請他談談胡耀邦到團中央上任時的情景,他深情地說:“耀邦同志一來到團中央,便馬不停蹄,深入青年工作系統的方方面面進行調查研究,制訂工作規劃。他滿懷豪情地要在新中國青年事業方面有創造性的建樹,將一個聯系全國億萬青年的團組織辦得朝氣蓬勃,有聲有色,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能夠真正代表青年切身利益,切實保護青年權益,引導青年健康成長,從而真正成為全國人民依靠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先鋒力量,成為真正鼓舞青年人奮發向前的一面鮮紅的旗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