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回顧:揭開抗美援朝戰爭的壯闊畫卷
本書雖是隱蔽指揮戰線工作者的視角,但沒有就機要工作說機要工作,而是跳出來、深進去,緩緩掀開抗美援朝戰爭的全景畫卷,侵略與反侵略、入朝與離朝,交戰與停戰……都是這幅畫卷上的一點一線,而這諸多的點與線又勾勒出畫卷的雄渾與壯美。從整體架構看,本書用濃墨介紹了朝鮮戰爭爆發的復雜歷史和國際背景,讓讀者對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有了清晰的認知﹔深情回顧了朝鮮戰場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戰例、英雄人物,以及坦克第3師所屬部隊一個個精彩的戰斗,讓讀者“身臨其境”地走進朝鮮戰爭﹔用大篇幅敘述了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字的前前后后,讓讀者認識到半島和平的來之不易。從文章構思看,以隱蔽指揮戰線的工作為切入,以坦克第3師入朝作戰為主線,以作者的離朝回國為結束,視野開闊,時間跨度長,涵蓋面寬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外張力。從內容編排上看,宏觀與細部,高層與底端,大人物與小角色,大戰爭與小戰斗,全局態勢與局部情況,均被有機地融會於一體,且能做到編排合理,詳略得當。
深度“揭秘”:在細節中還原戰爭原貌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大的方面史料較為清晰,發揮的空間大、編撰的難度小﹔越到細節細處,越發模糊、越難深入。就像鑽井一樣,開個口挖個坑容易,越往下挖越困難。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一樣,隨著歲月的推移、歷史的久遠,很多細節被湮沒。而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筆觸伸向一個個戰例、一個個事件、一個個人物,通過細節的描寫與串聯,最大限度地將歷史事實還原在讀者面前。比如,書中對坦克第4團參加石硯山進攻戰斗的描述,不僅有整體作戰過程的梗概,而且有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稱號的“215”號坦克的“特寫”,包括在“向前開,開不走,向后倒、倒不回”情況下的車輛偽裝﹔通過調整發動機轉速、聲音,來引誘敵人炮火延伸,巧妙地躲過敵人的炮擊,等等。這些“金點子”“妙招數”,對於今天的坦克作戰仍有借鑒意義。再比如,書中對上甘嶺戰役的回顧,不僅有戰役的雙方作戰兵力和總體態勢的介紹,而且有孫佔元烈士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黃繼光舍身炸碉堡等的敘述。正是這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深刻詮釋了志願軍將士的無畏、果敢、機智、獻身,使本書變得“有血有肉”,歷史感、豐富性和文獻性大大增加。
生動展現:以詩人的情懷敘事評析
戰史著作大多就事說事、平鋪直敘,讓普通讀者提不起精神。而作者在書的重要章節附詩多首,這樣的詩來自於戰場、來自於生命、更來自於心靈,總讓人氣血充盈、豪情難抑,引起強烈共鳴﹔在適當位置插配諸多的字、畫、圖片,這樣的人物、事件插圖和作戰示意圖,既圖文並茂、活潑生動,又相互映襯、增加著作的可讀性和縱深感。同時,作者使用的語言口語化、日常化,簡潔、通俗,但又不是記“流水賬”式的匯集史實,而是有分析、有點評、有總結、有思考,有思想容量和史實厚度。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展現和精煉客觀的敘事評析,歷史在作者筆下不再是僵硬的事件交代,不再是干巴巴的結論陳述,而是飽含真情的史實追溯,是感同身受的記憶回顧。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經說,“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在隱蔽指揮戰線上——一個機要工作者回憶抗美援朝戰爭》一書,訴說的是歷史,傳遞的是情感,昭示的是未來。(王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