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慧斌
被迫離開洪湖蘇區領導崗位
1930年7月,鄧中夏告別妻子李惠馨(夏明)與愛子,結束了莫斯科兩年的斗爭生活,回到祖國。
鄧中夏從蘇聯回國后,於1930年8月到達黨中央所在地上海。9月初,中央派他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工作,任中共湘鄂西特委書記和紅二軍團政委。
鄧中夏到達洪湖前,黨中央派柳克明為中央軍部特派員,到湘鄂西蘇區推行“立三路線”,提出了“爭取革命首先在湖北勝利”和集中紅軍,實現二、六軍會師,進攻荊州、沙市,然后進攻武漢等冒險主義的主張。在進攻監利、沙市時,部隊傷亡很大,士氣低落,二軍和六軍兩軍之間相互埋怨,特別是上層領導意見很深。在這危急關頭,鄧中夏同志到達洪湖蘇區。他認為部隊進攻監利和沙市受挫后,不宜再向武漢進軍。9月20日,他主持召開前委軍事會議,集中大家的正確意見,決定首先集中全軍力量攻下監利城。22日解放了監利城,全軍士氣大振。
解放監利后,按原計劃本應渡江南下,配合一、三軍團進攻長沙。這時,上級派來的湯慕禹等同志告知紅一方面軍已退出長沙,中央要紅二軍團停渡待命。鄧中夏隨即召開前委會議,決定讓紅二軍團在等待中央命令的同時,先收復沔陽等地,以擴大蘇區和解決紅軍給養。10月初,紅二軍、紅六軍分別佔領了沔陽縣城和仁裡口、張家溝、尤據、彭家場等地。接著,紅二軍和紅六軍又聯合攻下敵人在漢水南岸的重要據點仙桃鎮,從佔領沔陽到攻下仙桃鎮,前后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不但沉重地打擊了敵人,而且擴大了蘇區和蘇維埃政府的政治影響。10月中旬,紅二軍團接到上級下達的進攻岳州的命令,便於下旬離開洪湖根據地,渡江南征。一開始,在蘇區地方武裝配合下,紅二軍連克南縣、華容、公安三縣及津市、石門、臨澧等城市,重創敵軍李覺、李國鈞等部,殲滅敵軍萬余人。紅二軍團在江南的勝利,使湖南、湖北、四川的國民黨軍政頭目非常震驚,何鍵抽調兩個師以上的兵力,前來與我軍決戰,在楊林寺對我軍發動大規模的襲擊,使紅六軍遭到重大損失,紅二軍團全軍被迫北撤,退往湘鄂邊的五峰、鶴峰地區。總結了經驗教訓后,鄧中夏決心把五峰、鶴峰等地建成鞏固的根據地。但是,鄧中夏的戰略計劃卻遭到王明“左”傾中央的刁難和指責。
由於王明在莫斯科時,對鄧中夏就恨之入骨,1931年1月王明等人掌握黨中央大權后,2月就以政治局名義通過了《關於一九二九———一九三〇年中共中央駐國際代表團行動問題的決議案》,除重復共產國際政治委員會決議的老調,說瞿秋白、鄧中夏在莫斯科犯了支持中大派別斗爭、反共產國際的錯誤外,還指責他們回國后沒有認錯改錯的表現,因而不能重用。還說鄧中夏被“派往湘鄂西蘇區負重要工作”,對此,“伍豪(周恩來)同志要負相當的責任”。
3月10日,王明一伙又以黨中央名義致函湘鄂西特委,除指責鄧中夏執行了“立三路線”外,又硬說他執行了“富農路線”,並犯了帶領紅二軍團“上山逃跑”的錯誤。同時,他們以黨中央的名義,派夏曦作為黨中央的代表到達湘鄂西蘇區,取代鄧中夏在蘇區所擔任的領導職務。
夏曦到湘鄂西蘇區后,打著“反立三路線”和“擁護國際路線”的幌子,全盤否定湘鄂西黨和紅軍在長期艱苦斗爭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叫嚷要把黨、紅軍和蘇維埃工作“轉變”到所謂“國際路線”和“四中全會的正確路線上來”,並根據王明“左”傾路線中央的指示,先后以湘鄂西特委和中央分局的名義,命令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並責成該部立即離開湘鄂邊,撤回洪湖。
1931年3月,王明一伙控制的黨中央還作出“撤銷中夏同志各種職務”的決定。只是部隊不斷流動,交通阻隔,這一決定未能及時送達紅二軍團,因此在紅二軍團改組為紅三軍時,鄧中夏仍擔任政委兼前委書記,但他的處境已十分困難。1931年4月初,鄧中夏和賀龍率領紅三軍,告別了湘鄂邊根據地的人民,回師洪湖蘇區,開始了“斬關奪隘、撞縣沖州”的長途行軍。
1931年8月,夏曦貫徹王明為首的中央指示,以湘鄂西省委及省軍委名義作出決定,派省軍委常委萬濤協同段德昌率領紅九師北上,與紅三軍主力會師,並“責成萬濤轉變三軍政治路線,充任三軍政委”。
同年9月28日,鄧中夏、賀龍率領紅三軍主力,在荊門的劉猴集與紅九師會合。當晚,紅三軍前委在劉猴集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會上,萬濤等人作報告,傳達了黨中央和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軍委所作出的旨在誣陷和打擊鄧中夏的一系列決定,宣讀了黨中央《關於軍事路線問題給二軍團全體同志的信》,宣布撤銷鄧中夏的一切領導職務,改組紅三軍前委,由萬濤任紅三軍政委兼前委書記。為了進一步打擊鄧中夏,夏曦竟於1931年12月9日,又以湘鄂西省委名義,通過了一項《對鄧中夏同志的決議》,給鄧中夏“嚴重警告”處分,並“請求中央討論他的黨籍問題”。同時決定派人將鄧中夏送往黨中央聽候處理。
1931年12月的一個清晨,鄧中夏在一個姓余的交通員帶領下,在周老嘴南頭的小河邊,登上一隻去上海的小船,默默地離開了他英勇戰斗過的洪湖蘇區。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