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峰
□劉紹峰
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中央電視台一套、湖南衛視同步推出了大型電視連續劇《毛澤東》,觀眾反響熱烈、好評如潮。該劇以人帶史,集中反映了毛澤東從一個鄉村少年成長為黨和國家領袖,凝聚全黨智慧和力量,領導人民推翻專制統治,追求民族解放,建立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光輝歷程,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結合,具有史詩般的品格,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的一部裡程碑式作品。
首先,《毛澤東》成功地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塑造了領袖形象。以毛澤東為題材進行影視創作,稍不注意就會走到英雄創造歷史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處理領袖與人民的關系,做到既尊重史實,又避免“高大全”、把領袖神化,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該劇的成敗。該劇創作之初就確定了塑造“人民領袖”的藝術定位。這一理念在創作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得到貫徹。劇中的青少年毛澤東求知欲強、勇於任事、敢於擔當。這種個性使他在一些人眼裡近似於現在的“問題少年”,是父母和親朋好友的教育幫助,使他走出韶山沖,開闊了眼界,逐步成長成熟。成年后,他探求真理,尋找救國救民道路。電視劇將他放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中進行敘事,集中展現他指揮若定的戰略家風採、揮斥方遒的詩人氣質,紅花綠葉相互映襯,突出了他領袖群倫的精神氣質。作品還特別重視描繪他與勞動大眾的魚水情。他深入群眾,找到了革命的力量之源,形成了群眾觀念,樹立了人民意識,思想和行為有了深厚的現實根基。為此,該劇鋪陳了大量感人的細節。如,他在長沙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發動工人、學生開展斗爭,在延安現場調解老百姓的婚戀糾紛等。同時,穿插許多場景,描繪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支援前線,展現蘊藏在人民中的巨大力量。這種視角選擇適應當代觀眾審美要求,產生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其次,將毛澤東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展示領袖的真情真性。《毛澤東》從韶山少年寫起,還原他的普通農家子弟身份,將筆觸深入到他的家庭和情感生活中,寫他與楊開慧、賀子珍的真摯愛情,對弟妹的關心愛護,對兒子毛岸英的嚴格要求和父子情深,十分貼切地挖掘他為人夫為人父兄的常人情感,生動鮮活,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有情有義的真心英雄形象。在血與火交織的重大革命斗爭中,這些元素的融入,既使作品有了豐實的題材厚度、寬廣的人性內容,也使作品的藝術結構和表達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這種人性人情通過他與戰友、同志工作、交往中的親密無間、襟懷坦白、詼諧風趣,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呈現。他對待自己的馬夫老孫的情節尤為典型。老孫跟隨毛澤東多年,中央離開西柏坡時,他得知毛澤東有車坐,用不著騎馬了,悄悄請求調離,不辭而別。獲悉情況后,念舊情的毛澤東在中央機關已准備好出發進城時,卻像個小孩子一樣耍起了性子,一定要把老孫找回來。進北京后,他如約請老孫一起看戲,卻忍不住煙癮,不顧危險私自一人外出抽煙,在黨小組生活會上受到老孫的尖銳批評。他開始強詞奪理地辯解,最后誠懇地檢討。這些情節生動地塑造了一個情感充沛、可親可愛的領袖形象,拓寬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藝術表現形式。
第三,以史實為依據,藝術地展現時代歷史風貌。如何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是困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這方面,《毛澤東》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該劇力求實事求是,不爭功,不諉過。對蔣介石等國民黨代表人物,既寫出了他們反共反人民的一面,也從國家民族的角度表現了他們抗日愛國的一面,呈現出歷史人物的原貌,呼應了當下國共合作、兩岸和解的時代潮流,展現了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毛澤東》是一部電視劇,既要忠實於歷史,也需要藝術虛構和想象,在精心的藝術營構中,給人以美的享受。作品在這方面也有獨特的創造。如重慶和談時,民主黨派人士邀請毛澤東、國民黨要員一起看戲。國民黨人點《負荊請罪》,民主黨派點《將相和》,毛澤東卻出人意料地點了《大鬧天宮》。這一情節純屬虛構,卻真實地揭示了當時三種力量的不同立場、選擇,有畫龍點睛之妙。猜謎一場戲也是。國民黨把抗戰勝利歸於“蔣干”,認為是蔣介石的功勞。毛澤東卻給出了“共工” 的謎底,宣揚共產黨對抗戰的功績,將功勞歸於人民,機智地化解了敵意,贏得了喝彩。這些生動的虛構情節在尊重大的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藝術家的創造力進行想象、虛構,極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電視劇《毛澤東》以獨特的藝術表達,書寫了那個時代中國人追求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讓今天的人們更好地認識毛澤東、理解毛澤東、崇敬毛澤東,也更准確地掌握民族國家走過的那一段崢嶸歲月,以高度的責任感,為實現新時代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