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日戰爭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

姜廷玉

2014年02月26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洗雪百年恥辱:中華民族取得了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對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改變了以往屢戰屢敗的歷史,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受盡帝國主義凌辱和侵略的歷史。帝國主義列強先后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使中國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表現了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的英勇斗爭精神。這種反抗和斗爭此起彼伏、綿延不斷

,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打擊下,無一例外遭到失敗。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日本侵華戰犯受到了嚴正的審判。中國人民取得近百年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改變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歷史,使中華民族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國之所以能夠進行這場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戰並取得勝利,是由於中國人民經過百年來民族解放運動的挫折和鍛煉,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和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凝聚力。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進步的革命的正義戰爭。全國抗戰開始后,國民黨政府實行了一些有利於抗戰的政策,國民黨軍廣大官兵在抗日戰場上付出了大量的犧牲。但是,國民黨領導集團的片面抗戰路線和反共反人民傾向及其活動,也給抗戰帶來消極影響。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中國共產黨。正如毛澤東在全國抗戰爆發不久所說:“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后勝利的可能性。”○1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抗戰,形成了一種日本帝國主義所無法征服的偉力。日本有識之士井上清說得好:“日軍是與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個中華民族為敵的,並不像過去那樣,只是以被人民憎惡的地方軍閥,或本質上不過是中國頭號軍閥的蔣政權為敵的。政府、軍部和政黨根本沒察覺到和以前本質上不同的這種情況,竟妄想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取勝。”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使具有優勢裝備的日本侵略軍經常被動挨打,令國內外很多人震驚、折服。英國《每日先驅報》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在1937年至1938年訪問中國后,熱情而欽佩地贊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爭:“在華北荒蕪的崇山峻嶺中,在綠色的長江流域,在華南的稻田和雨水充足的山裡,一個拿起武器的民族逐漸找到了自己的領路人。在蘇醒了的中國強大力量面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姜廷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