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
劉秋菊雕像
劉秋菊
林一人
謝飛
馮增敏
烈士兩千洒碧血,女兵一萬舉紅纓。
謝飛、劉秋菊、馮增敏、何秀英、孫玉梅、王仲民、楊仙、許如梅、蘇愛梅、梁愛香、林一人……瓊崖女性革命者如鮮花般次第開放,譜寫出革命之路上的絢爛篇章。革命的殘酷與跌宕,革命女性的愛與恨、信仰與理想都在歷史的回眸中得到了真實而詳盡的再現。在她們的身上,最激烈的真,與最溫柔的美,合二為一。如果將這些革命女性比喻成花朵,那麼她們當中,或有的如菊花般絕傲,或有的如梅花般凜然,也有的像牡丹一樣的絢爛,或者,如珊瑚花似的雅致……
無論時光飛度,人們都難以忘懷長眠於九泉下或仍健在的女英雄們。當歷史的指針再度指向她們,她們似已化作三月的飛花,迎春綻放!
她們
走在革命理想的追夢途中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200多萬人口的海南島,參加革命斗爭的群眾組織有3萬多人,其中婦女有1萬人。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艱苦斗爭中,為革命而犧牲的女烈士2000多名,其佔當時總人口的比例之高,於全國各省之最。解放戰爭時期,瓊崖縱隊中的女兵,佔到了15%,並且大部分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多少年后再來回憶梳理這些革命女性,原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邢詒孔說,數字本身正彰顯著一個不可抹滅的事實:海南“紅色女性”在革命斗爭中,真正發揮了“半邊天”的作用。
歷史碧波中的眾多女戰士,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的是歷盡人間苦辣的童養媳和農村婦女,有的是背叛族權家規的少數民族女性,也有的是漂洋過海歸國的女華僑,還有沖破了封建枷鎖棄筆從戎的女學生……她們的匯聚,是為追夢革命的理想。
1926年,中共瓊崖地委和團地委在文昌、瓊山、瓊東、樂會等地開展掃盲識字運動,在府城讀書的女學生瓊香(即中國老紅軍女戰士謝飛)回到家鄉文昌縣湖山鄉,創辦平民學校識字班。一撥撥鄉村裡的婦女進了學堂,瓊香的新潮像南海的波濤,她激動地說,“姐妹們,茶園村平民學校今天開學了!我們隻有學好文化,懂得革命道理,才能為婦女自身解放做斗爭。我們中的很多人,歷來被視為男人的附庸,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這不公平!”
年輕的謝飛,將自己人生的革命理想,融入了生動的講堂,講述給勞動婦女,這些曾胸無文墨的婦女豁然開朗,仿佛一個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在謝飛的帶動下,很多婦女參加了農會活動,開展與土豪劣紳的斗爭,光榮加入了共產黨,而謝飛自己,秉承一腔熱血理想,勇跋征程,成為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女將。
“這無休止的戰亂,你不留在海外讀書,居然回來?”“這塊土地是我的源、我的根,我必須回!”摯愛海南這方熱土的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戰士何秀英,說出這番話時,年僅18歲。她經香港到湛江,靠一艘簡陋的小木船在大海上飄蕩,“偷渡”瓊州海峽回到故鄉,“國家處於存亡的關頭,日寇的鐵蹄踏上了我們的家園,怎能不把抗日救亡視為己任!”
1940年代,何秀英毅然參加服務團,展開抗日工作,做戰地救護,籌募捐款……每一次救國宣講,她動心動情,很多群眾受到了她的感染,往南洋逃難的人少了,鄉親們明白了抗日救國的道理,很快掀起了一個募捐慰勞、參軍參戰的熱潮。
在這群“紅色女性”的生命裡,有一條不被割斷的“主脈”:那就是始終如一無悔眷念著這片紅色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