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其慶
郭永華李佩郭芹一家三口的居家生活
“她是神仙嗎?”
改革開放后,科學的春天來臨了。但面對百業待興的現實,當務之急是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創業維艱,年逾花甲的李佩再次煥發了青春,為開展科技英語教學,她踏上了崎嶇征程,一走就是20多年。
1978年10月,新籌建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正式開學,十年青黃不接,尤其是英語教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嚴濟慈找到李佩,幾乎是不容考慮地要她出任外語教研室主任,解決研究生院的英語教學問題。隨后,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應邀來這裡開設物理學前沿課程,他向嚴濟慈提議舉辦“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學生”的項目,讓中國的優秀物理人才,能夠到海外去免費深造。當時托福之類的外語考試還沒引進中國,為了讓准備赴美國深造的學子打好語言基礎,李佩就承擔起了編寫教材、組織考試的工作。后來,美國眾多著名高校,隻要看到李佩在學生的英語水平鑒定書上的簽字,就視為通過。1989年美國一家語言教學研究雜志,特意刊登出一篇論文,稱李佩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在採訪時,記者翻閱資料,看到李佩先生前同事、中國科學院大學英語教授李曉棣的回憶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李佩老師要求學生每人做20分鐘的學術報告,作為結課考試,以檢驗學生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每學期都有70多名學生參加考試,這項工作至少要3個整天。到第一天中午我就受不了了,腰也塌下來了,真想第二天請個假歇一歇。可是我朝李佩老師那邊一瞥,看見80多歲的老人挺著筆直的腰杆,專注地聽學生的演講,並對每個演講完的學生進行提問,我驚呆了。難道李佩老師是神仙嗎?她就不累?我曾就這個問題問過李佩老師,她說,她當然累,但這是一場嚴肅的教學活動,教師精神飽滿全情投入,才能激勵學生更出色完成任務。”
李佩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一生歷經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波折,卻風骨傲立:中年失去愛人,晚年失去女兒,她當然心疼﹔年逾60扛起工作,年逾90依然退而不休,為傳承科學知識的薪火四處奔波,她當然勞累,但這一切她都默默承受。她就是這樣的人,她心中有更大的追求,這個追求,在她上個世紀追隨郭老回到祖國時,就已經深深烙在心中。那時他們從大洋彼岸遠望祖國,“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 |
相關專題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