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又見海棠花開

梁衡:周恩來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法則

2014年03月20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無我者明,無物者公

犧牲是一種自願的付出,有愛才有犧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犧牲屬於“義”的范疇,大公無私、勇於犧牲是一種美德。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也弘揚這種精神,更又給予其新的含義。馬克思在早期作品《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毛澤東更是從司馬遷說到張思德,“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無論古今中外,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都視為社會公義而犧牲私利為高尚。這是基於人類的本性。

周恩來是一個大愛大犧牲的典范。他當了總理,在一般人看來已顯貴之極、榮耀之極,而在周恩來則真正開始了生命的磨難、消耗與犧牲。我們任選一天工作日記,看看他的工作量。1974年3月26日——

下午三時:起床﹔

下午四時:與尼雷爾會談(五樓)﹔

晚七時:陪餐﹔

晚十時:政治局會議﹔

晨二時半:約民航同志開會﹔

晨七時:在七號樓辦公﹔

中午十二時:去東郊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和王后﹔

下午二時:休息。

這就是他的工作節奏。周恩來規定凡有重要事情,無論他是在盥洗室、辦公室、會議室,還是在睡眠,都要隨時報告。很多人都記得晚年周恩來那張著名的坐在沙發上的照片,枯瘦、憔悴,手上、臉上滿是老年斑,唯留一縷安詳的目光,真正已油燈耗盡,春蠶到死,蠟炬成灰,鞠躬盡瘁。

除了身累之外還有心累,即精神上的犧牲。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的事辦不好,國家要翻船﹔決策者有任何失誤,國家也要翻船。我們知道周恩來是很喜愛戲劇的,有一次工作人員發現他在紙上無奈地抄錄下兩句戲文:“做天難做二月天,蠶要暖和參要寒。種田哥哥要落雨,養蠶娘子要晴干。”“文革”中他暗地裡保護老干部、抓生產、恢復秩序、打破外交僵局,這又被視為“右”。一次服務員送水走進會議室,竟發現周恩來低頭不語,江青等正輪流發言,開他的批判會。但是,走出會議室后,周恩來又照樣連軸轉地工作,盡力解放干部,恢復秩序。鄧小平說:“我們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文革”中周恩來說過一句讓人揪心的話:“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這是把一切都置之度外的犧牲。

周恩來的犧牲精神還有一個更嚴格之處,我稱之為“超犧牲”。他有“十條家規”,除了要求自己,也同樣要求家屬、部下和身邊的人。周恩來嚴於律己,勿使有一點灰塵,不留下一點遺憾,這樣,親屬部下也跟著做出了犧牲。這和官場上存在的為家屬謀利、提拔重用親信的某些人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曾有緣與周恩來的兩代后人相熟,他們都未脫此例。侄女周秉建“文革”中到內蒙古草原插隊,數年后應征參軍。她很興奮地穿著軍裝來看伯父,周恩來說,讓你去插隊就要在那裡扎根,結果她脫了軍裝重回牧區,嫁給一個蒙古族青年。國家恢復高考,周恩來的侄孫女周曉瑾從外地考到北京廣播學院。這時總理已經去世,孫女很興奮地給鄧穎超奶奶打電話,要去看她。鄧穎超先讓秘書到學院去查檔案,看是否真是靠成績入學的,查過無事后才見面。周恩來住的西花廳年久失修,特別是地板潮濕,對他的身體很不利。一次乘他外出,秘書將房間簡單裝修了一下。他回來后大怒,秘書被調出西花廳。當然,當年這樣嚴格的不只是周恩來一人,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無私品格,不過周恩來做得更無私、更徹底。

周恩來的犧牲精神叫人一想起就心中隱隱作痛。人心是肉長的,誰無感恩之心?當年,淚水洗面萬巷空,十裡長街送總理成了共和國史上悲壯的一頁。時已80高齡的胡厥文老人詩中寫道:“庸才我不死,俊杰爾先亡。恨不以身代,淒然為國傷。”總理愛人民,人民愛總理,這絕不是簡單的領袖與公民的關系,而是人心、人性的共鳴。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周恩來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