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背面寫滿落后與悲哀
清代前中期,各項財政收支均歸中央支配,地方政府只是扮演“代辦”角色。但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政府軍費開支急劇膨脹,中央財政無款可撥,不得不讓各省自己籌款,並將部分財權下放各省。從此,各省開始截留稅收,隱匿地方收入,致使清政府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對全國財政的控制能力。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就隻列厘捐、鹽厘等收入,而未列“土捐”等收入。至於厘金、雜捐的實收數量,各省隱匿虛報早已成為“潛規則”。因為有隱匿收入,所以各省無不有各種“小金庫”,如一個山西的善后局,不明來歷的余款達幾十萬兩銀子。而在甲午軍費籌集過程中,地方疆吏卻對中央政府命令置若罔聞、互相推諉,甚至時時叫嚷財政困難,給人的印象是地方財政都陷入了危機狀態。
相對於地方督撫爭相充實“小金庫”不同,清政府的國庫卻空蕩得可憐。據歷史學家估計,甲午戰前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約佔國民總收入的3%左右,而日本的這個數據卻接近20%。
這是因為,甲午戰前中國的近代工業還剛剛創辦,且多是官辦企業,財政稅收仍以農業稅和人頭稅為主,主要的稅源是地丁、漕糧、洋稅、厘金、常稅、鹽稅等6項。地丁和漕糧,按照清朝定制,不便更改。關稅則被帝國主義控制,未經列強一致同意,想要更改關稅稅率難比登天。所以,清政府隻能在厘金、鹽課和常稅中想辦法,財稅活動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在甲午戰爭前較長一段時間內,財政收入與潛在的財政規模之間的巨大差距,使清政府不能有效地集中全國的財力進行近代化國防建設,在戰時也缺乏足夠資金支持戰爭,由此對甲午戰爭的失敗結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缺乏近代金融機構與融資手段,也是令清政府面對巨額軍費籌措隻能望“銀”興嘆的一大因素。日本在西學的過程中極為重視金融手段的借鑒。早在1877年,日本就嘗試發行公債進行戰爭融資。甲午戰爭中,其募集的公債達1億多日元,其中絕大部分是民間公募。1889年,日本擁有的銀行已達218家,類似銀行的各種會社有695家,共有資本3189萬元。這些近代金融機構,使日本政府得以順利地籌集到巨額的軍費。
然而,甲午戰前偌大的中國還沒有一家銀行,靠傳統的典當業、票號和錢庄,無法迅速有效地把社會閑散的資金集中起來支持戰爭。雖然境外銀行在華的分支機構已近50個,但全部控制在洋人手中。在軍情緊急、軍費不足的情況下,清政府不得不向洋人借款。“押款保台”、開鐵路、內地開礦、興商務工作,清政府開出了一系列優厚條件,以探詢西方列強的態度,英、俄兩國卻都以“嚴守局外”為借口拒絕借款。雖然匯豐銀行最后答應借款,但“乃乘隙獨專其利”,提出了許多更為苛刻的條件挾制中國。所借的幾百萬英鎊,不僅屢經反復而后定,而且短時間內給付不到十分之一,其余尚無定期,甚至不准清政府從其他銀行另借。但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是飢不擇食,不論借款條件如何苛刻,隻能委曲求全地答應了下來。
其實,很早就有英國商人說動李鴻章開設國家官方銀行,但數次都因遭到頑固派的反對而流產。直到甲午戰爭過后兩年,即1897年5月27日,“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才在清政府的批准下在上海設立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正如盛宣懷所言:“有人言:日本有西法銀行,故兵餉萬萬,皆借本國民債,無俟外求。中國地大民富而無銀行,以官力借民債,雖數百萬亦吃力。”
借民債、借外債如此吃力,清王朝的統治者們卻依舊隻關心自己的私利,沒有多少人全心全意地對待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爭,更有甚者趁機大發國難財。當時據戶部奏稱,甲午戰爭期間慈禧的萬壽慶典,各衙門承辦工程差務等項共需銀500多萬兩銀子,而在戰爭過程中,戶部給前線的兩次籌款卻隻有250萬兩,還不到慶典支出的二分之一。戰爭中,翁同龢與戶部官員聯名奏請“停止慶典尋常工程”,慈禧太后顧及輿論,不得不下旨停止部分慶典活動,於9月24日“發宮中撙節銀300萬兩佐軍餉,制錢萬貫交直隸。”戰爭爆發后,前線的清軍總指揮葉志超數次致電李鴻章,述說清軍缺錢少糧的種種困難,請求朝廷速速撥款前往。但是,當日軍佔領葉志超防守的平壤后,卻繳獲金磚、金錠近100公斤,銀錠500多公斤以及大量錢幣﹔繳獲的糧食足夠攻打平壤的日軍吃一個半月﹔各種物資總計價值達1千萬兩銀子。如此隻顧一己之私、罔顧國家利益的腐朽政治生態,無疑讓清政府本已十分艱難的軍費籌集“雪上加霜”。
歷史的錯誤 今天的鏡鑒
據統計,美軍在朝鮮戰爭中平均每天消耗不到1億美元,在越南戰爭中平均每天消耗數億美元﹔在海灣戰爭中,平均每天的消耗一躍而升到十幾億美元﹔到了伊拉克戰爭,美國總共花費了1000多億美元,平均到每個美國家庭約為3000多美元。
可以看出,如今在信息化條件下,高額的戰爭消耗、高節奏的戰爭進程,使得軍費籌措的任務變得更加緊迫而繁重。要想在短時間內將雄厚的綜合國力、戰爭潛力,迅速轉化為戰爭能力,我們唯有汲取甲午慘敗的深刻教訓,對軍費籌集予以高度重視,在平時加強新型融資手段的研究和軍費動員潛力培育,完善組織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並在適當時候組織金融動員演練,以便戰爭來臨時,能夠快速反應、高效運轉,用雄厚的資金為贏得戰爭勝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如此,歷史的錯誤才不會重演。
(舒健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