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久昕
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大兵壓境的嚴重形勢,毛澤東於1929年1月4日,在寧岡縣柏路村召開紅四軍前委、湘贛邊界黨和團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以及邊界各縣縣委聯席會議,滕代遠和彭德懷參加了會議。會上除傳達中共六大決議外,著重討論了如何粉碎敵人“會剿”問題。毛澤東分析了各方面情況和意見,提出了“圍魏救趙”的方針,即主力紅軍一部分留在井岡山堅守陣地,大部分轉移到外線,進攻贛西南敵軍的大本營吉安,動搖贛敵的后方,誘使贛敵回援,以解井岡山之圍。會上還決定紅四軍與紅五軍合編,將紅五軍抵達井岡山的部隊暫編為紅四軍第三十團,彭德懷為紅四軍副軍長兼第三十團團長,滕代遠為紅四軍副黨代表兼第三十團黨代表。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進軍,發展新的游擊根據地﹔紅五軍部隊再加上紅四軍第三十二團王佐部隊100多人和各縣地方武裝(當時還沒有集中起來)擔任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任務。
彭德懷、滕代遠在會上表示堅決執行毛澤東的主張。柏路會議一結束,滕代遠以紅五軍黨委書記的名義召集黨委會議,參加會議的領導有彭德懷、鄧萍、李燦、賀國中、李光等。彭德懷在《自述》裡面回憶:“討論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我們是來取聯絡的,任務已完成,應立即回湘鄂贛邊區,傳達‘六大’決議。如果我們長期留在井岡山,就會影響湘鄂贛邊區的發展。一種意見是接受前委指示,保衛井岡山后方,使紅四軍主力安全脫離敵軍包圍,向白區發展。”“第一種意見是大多數,第二種意見是我和代遠”。
彭德懷、滕代遠面對和自己浴血奮戰生死與共的戰友們,耐心說服了不同意見的同志。他們指出,如果我們紅五軍不承擔這項任務,紅四軍離開后,湘贛邊區政府定會受到損失,剛剛建立起來的蘇維埃政權也會垮掉。他們強調,堅守井岡山關系革命大局,這次敵人兵力裝備雖佔絕對優勢,湘、贛兩省之敵各自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況且敵人遠道而來,情況不熟,補給困難。我們在此熟悉情況,整頓一段時間后,戰斗力比以前有了提高,又有各縣赤衛軍和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援,軍民齊心協力,是有可能取得勝利的。因此,我們應當承擔起來,使主力部隊安全向外游擊發展,擴大革命根據地。
他們按照毛澤東的鞏固大小五井和九隴兩個軍事根據地的要求,採取了以下具體措施:第一,修筑完備的工事﹔第二,儲備充足的糧食﹔第三,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把這三件事切實做好,是邊界黨應該努力的。滕代遠在《我的回憶》(未發表)中寫道:“我們積極地進行了政治動員工作,組織人員下山挑運糧食,組織干部對八面山、黃洋界、白泥湖、金竹、黃坳等險要隘口偵察,加強和構筑防御陣地,分段派出部隊擔任警戒,挖斷上下山的道路,挖好壕溝,布滿竹釘子,在一百米、五十米處設立輕重機關槍的火力點。與此同時,軍部和黨的湘贛邊界特委駐在大小上中下五井。”
1月25日臨戰前,全體守山部隊、當地武裝和人民群眾在茨坪冒著紛飛的大雪,舉行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誓師大會。彭德懷、滕代遠在大會上號召大家團結一致,以革命獻身精神來保衛井岡山。大會喊出“與敵人血戰到底”“誓死保衛井岡山”的口號,表達了全體軍民鋼鐵般的決心。1月27日,已對井岡山形成包圍的敵軍向井岡山發起總攻。他們用大炮重點進攻黃洋界、八面山。密集的炮火落在山頭上、懸崖邊、叢林裡,炸出層層彈坑,彌漫的硝煙嗆得人喘不過氣來。紅軍的工事被炮火炸毀,但是炮聲一停,紅軍戰士就馬上修復。修好了又被轟塌,轟塌了戰士們又再修復。敵人仗著山炮和機槍的掩護,幾次爬上山來,沖進我軍陣地,紅軍戰士毫不畏懼地與敵人展開搏斗,一次次擊退敵人的進攻。戰斗持續了三天三夜,敵人在正面難於得手。1月29日,敵軍抓到一向好吃懶做、浪蕩慣了的陳開恩,一陣毒打后,又以200元銀洋為誘,強逼他帶路去小井。陳開恩昧著良心甘當敗類。下午2時左右,偷偷襲來的兩營敵軍將小井紅光醫院包圍,這醫院住了130多名傷病員,除司務長董青雲和另兩個炊事員外,其余全部被敵人殺害。隨后,在強敵猛烈進攻下,黃洋界、八面山先后失守。
滕代遠與彭德懷商議,認為紅軍腹背受敵,孤軍無援,再固守陣地與敵硬拼,勢必全軍覆沒。根據湘贛邊界特委和紅五軍軍委聯席會議制定的應急措施,決定突圍下山。他們派人通知守衛其他哨口的部隊迅速撤到茨坪集中,隨即轉移下山。沖上山的敵人扑了個空。
1月30日傍晚,紅五軍在各個哨口的指點員趕到行洲,王佐、何長工率領的紅四軍第三十二團也從朱砂沖趕到。彭德懷把湘贛邊界特委與紅五軍軍委早先的決議告訴王佐,說紅五軍要撤向贛南。這樣,井岡山就隻有紅三十二團,王佐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但形勢已經如此,也隻能這樣。彭、滕對王佐、何長工說,當前形勢緊迫,敵眾我寡,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我們決心殺開一條路沖出去,暫時撤離井岡山,等形勢變化,決定再回井岡山,恢復根據地。希望留守部隊帶領群眾轉移,小心隱蔽,免遭敵人的摧殘。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600余官兵,從井岡山腹部峭壁,沿著紅四軍下山的路線向遂川突圍,經過艱難轉戰,於3月底到了贛南瑞金,與紅四軍會合。4月11日在於都召開的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同意彭德懷、滕代遠提出的率紅五軍打回井岡山。5月2日,紅五軍到了茅萍。6月上旬,紅五軍在三十二團配合下,在新城擊敗5月下旬開來的贛敵兩個團,收復了寧岡、遂川兩縣城。7月中旬,紅五軍攻打安福縣城,在迎賓橋重創敵軍。此后,一個以永新為中心,包括寧岡、蓮花、遂川、茶陵、酃縣、攸縣、醴陵、安福在內的湘贛紅色區域逐漸形成……
歷史告訴我們,今天人們的幸福安樂,是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換來的,他們當年的奮斗,緊緊連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推動著社會進步和發展,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誠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
(作者系滕代遠之子)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