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略論毛澤東的農業現代化思想及實踐

戚義明

2014年05月04日14: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頁。]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指出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我們知道,包括農業現代化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由毛澤東提出、周恩來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正式宣布的。在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對農業現代化(或近代化)有很多思考,這些思考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毛澤東關於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思想及實踐,對於我們今天更好地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民主革命后期:明確提出革命勝利后實現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筆者通過查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著作、年譜等文獻發現,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人開始使用“近代化”這個詞,個別時候也使用“現代化”這個詞﹔從1945年后,他們開始比較密集地使用“近代化”這個詞﹔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他們往往將“近代化”和“現代化”作為同義詞交替使用﹔后來漸漸規范為使用“現代化”而不再使用“近代化”。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人之所以會在1945年后比較密集地使用“近代化”這個詞,與毛澤東《論聯合政府》一文的發表有關。進入1945年,我們國內形勢出現可喜的發展勢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繼續展開局部反攻﹔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也令人振奮。中國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日子已指日可待。在這個歷史時刻,人們期待已久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4月24日,毛澤東向七大提交了經六屆七中全會討論通過的《論聯合政府》的書面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農業近代化”的目標。他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頁。]如果說,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第一次系統、完整、科學地闡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等重大問題,那麼《論聯合政府》則進一步指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建設新中國的目標任務。此后,“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以及“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這樣的詞句,成為毛澤東以及其他中央領導人講話中的常用語。如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召集的會議上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時明確指出:“中國人民的任務,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義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5頁。]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夜,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舉行。會議明確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

農業的“近代化”是相對於“古代化”而言的。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時講到勝利后的經濟政策時分析道:“中國已經有大約百分之十左右的現代性的工業經濟,這是進步的,這是和古代不同的。”“中國還有大約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這是落后的,這是和古代沒有多大區別的,我們還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經濟生活停留在古代。”[《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0頁。]也就是說,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特征是其分散性和個體性。據此,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還提出了“農業社會化”這個命題。他說:“農民的經濟是分散的,根據蘇聯的經驗,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細心的工作,才能做到農業社會化。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77頁。]因此,在毛澤東看來,要實現農業的近代化,主要的任務就是改變農業的分散性和個體性特征,實現農業的社會化大生產。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這是實現農業近代化(或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現在被我們廢除了,或者即將被廢除,在這點上,我們已經或者即將區別於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0頁。]這裡,毛澤東使用了“現代化”這個詞,從現在掌握的文獻資料看,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使用。顯然,這裡的“現代化”是作為“近代化”的同義語使用的。不管是“近代化”還是“現代化”都是相對於古代而言的。因為封建的土地關系壓抑了農民的積極性,束縛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而通過土地革命將土地從地主轉到農民手裡,就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而造成將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可能性”[《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74頁。]。

通過發展各種合作社走向農業集體化,是實現農業近代化(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在毛澤東看來,將地主的土地收歸農民所有,這僅僅是第一步,還是沒有改變農業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的個體生產的性質,生產力還是受到束縛。“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931頁。]當時在解放區的一些農村,農民們已經自發地在自願原則下組織起各種初級的合作社,如變工隊、互助組、換工班之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糧食產量的增加。毛澤東認為,合作社帶有社會主義性質,代表了農業現代化的前進方向,應當盡量推廣。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更是明確指出:“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2頁。]當然,在全國的解放戰爭還未完全勝利的情況下,進行土地革命、將土地由地主所有變為農民個體所有,仍然是我們當時的主要任務。互助合作社,在民主革命時期還只是一種發展趨勢和方向,還沒有變成一種現實的任務。大規模地組織合作社成為一種現實的迫切任務,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