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黨的文獻》發表文章《毛澤東在香港問題上的戰略遠見》。文中指出毛澤東生前雖未親自踏上香港這片土地,但卻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最早決策者。他長期關注香港問題,主張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並為香港回歸做好了戰略和政治外交方面的准備。摘編如下。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但許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最早決策者。
1949年10月,解放軍解放了廣州,兵臨深圳界河邊,卻停止了腳步。這是為什麼?難道是害怕英國在香港的一萬多名駐軍?當年12月19日《香港華僑報》頭版頭條的報道揭出了其中的秘密:“毛澤東已保証香港地位安全,英國年內承認中共。”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毛澤東生前雖未親自踏上香港這片土地,但卻長期關注香港問題,重視香港,並為香港回歸作好了戰略和政治外交方面的准備。
解放軍不打香港並非是到解放廣州時才臨時決定的,毛澤東對此問題早有考慮。早在1946年12月,毛澤東就對來訪的西方記者說過,對香港“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麼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於要這塊小地方干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毛澤東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頁。)。
1949年初,全國大局將定,毛澤東與斯大林代表米高揚談話時說:“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復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系、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總之,要看形勢的發展再作最后決定。”(《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948頁。)
我認為,毛澤東早在青年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要從世界看中國的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冷戰格局中,毛澤東意識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會極力阻止中共上台執政,一旦中共執政,它們就會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而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范圍的象征,暫時留在英國人手裡,比立即收回顯然更加有利些。因為英美之間、美歐之間在對華政策上存在矛盾,英國為了保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就不能完全跟著美國走,來封鎖中國。相反,為了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發展,必須同中國保持較好關系。
毛澤東看到,香港是英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范圍的象征。在這個范圍內,美國和英國在對華政策上也就存有矛盾。中國把香港留在英國人手上比收回來好,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對我們大有好處,大有用處。就這樣,香港成了新中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瞭望塔、氣象台和橋頭堡,通往東南亞、亞非拉和西方世界的跳板。
當時,毛澤東在香港問題上所採取的上述政策,曾受到國際上一些共產黨的批評。他們認為中國對帝國主義的態度過於軟弱,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竟然會允許殖民統治的存在。毛澤東回應說:“至於香港,英國沒有多少軍事力量,我們要佔領是可以的。但過去有條約關系,小部分是割讓的,大部分是租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還有三十四年才滿期。這是特殊情況,我們暫時不准備動它。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控制它,對世界貿易、對我們同世界的貿易關系都不利,我們暫時不准備動它。”(毛澤東 1963年8月9日同索馬裡總理舍馬克的談話,《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年版,第249—250頁。)
正是因為有毛澤東這樣的戰略決策,新中國成立不久,英國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與新中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也正因為有毛澤東這樣的戰略決策,當西方國家跟隨美國對中國實施封鎖禁運時,中國能夠通過香港這一特殊管道,進口石油化工等重要戰略物資。而到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在陸上的進出口通道完全被封閉之時,香港更幾乎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在此期間,香港不僅對祖國內地的經濟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沒,它本身也因此而獲得快速發展,很快成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