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特空襲”是指在1942年4月18日美國轟炸日本本土,以作為對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報復。 這次空襲后,有幾架美國飛機降落在中國的衢州機場,他們作為中國人民的盟友,受到了熱情招待。
今日石頭防空餐廳已曲終人散
這是一張抗戰期間“杜立特行動”部分獲救的美國飛行員在衢州汪村“石頭山”空軍第十三總站駐地的合影,背后的石窟就是那個曾經被美國飛行員稱之為“石頭防空餐廳”的石窟。
筆者曾經實地尋訪過這座“石頭防空餐廳”,這是一座山包下一個深而廣的平洞,直到今天,洞壁上仍能看到規則的鑿痕和支撐頂板的魚尾形石柱,與龍游石窟內的鑿痕和石柱如出一轍。可以想象,當年獲救並在這裡集結的34位美國飛行員,在“石頭防空餐廳”用餐的情景。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中國空軍總指揮部電令:“衢州空軍站為我空軍出襲台灣及敵寇本島之重要基地,杭州空軍總站著即改為衢州空軍總站,並兼理玉山場務,原衢州航空站撤銷。”1939年6月,衢州空軍總站改名空軍第十三總站,管轄衢州、建甌、玉山、麗水等機場。
空軍第十三總站所屬衢州機場位於衢州城東門外,先后於1937年底、1939年初和1941年多次擴建,特別是1941年的擴建,其標准要求“能容納50架美國重型轟炸機起降之用”,跑道加長至1600米,加寬至60米,起落地帶寬150米。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政府與美國協定,美軍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自1941年秋起,我方先后將浙江衢州、福建長汀、江西贛州三處原有的飛機場進行擴建,以備美國空軍必要時使用。”(陳頤鼎:《回憶衢州保衛戰》,陳時任86軍中將副軍長兼67師師長)
對於這次衢州機場的擴建,維思先生在《1942年日本侵略軍進攻衢州的原因和經過》一文中寫道:“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與我同盟,並肩作戰。於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初決定,翻修跑道,墊巨型石塊厚度60公分,並以黃泥水漿灌填,以資踏實,可備最大B—25型轟炸機起降……同時十三總站在距城15裡之萬川設立辦公處……日夜趕工開山洞及地庫……”(台北出版的《衢州鄉情》1990年7月號)
衢州機場擴建,動員了衢州、嚴州、金華、處州(麗水)4區14縣的數萬民工突擊搶修,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征集到了中徑20厘米的大木360萬根、毛竹90萬支。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第三戰區副司令的黃紹竑先生,在其《五十年回憶》中這樣追敘:“四百五十萬根木、竹,數目是何等的驚人!衢縣縣城的人口,不過四萬多,然堆在城區附近的竹、木,就比它的人口多出十倍以上。我到那裡去巡視,隻見竹木,少見人頭,真不勝其沉痛與悲戚!”
1940年征調進入空軍第十三總站的錢南欣先生,在2002年寄給筆者的資料裡,作過詳細描述:“航委會成立衢縣機場擴建工程處,作者從公路局征調,擔任規劃、測量,帶領西南聯大征召來的學生約三百余人協助工作。擴建工程經二年完工,學生均返原校上課。筆者奉命在離城西約40華裡,石梁附近之“石頭山”地方(作者按:錢先生記錯了,應是“距城15裡之萬川”和汪村一帶)籌建空軍第十三總站臨時辦公處,有辦公室、中山室、宿舍等,有座防空洞,位於溪流(作者按:即常山江)傍丘陵坡地之間,在不破壞原地貌石隙中開挖山洞,可以容納百人住宿和餐飲。”(作者按:此洞即被美國獲救飛行員稱之為‘石頭防空餐廳’。那幅著名的獲救美國飛行員合影,就是以此‘餐廳’外山壁為背景拍攝的。)
1942年6月7日凌晨,日軍佔領衢州。在這之前大約兩周,空軍第十三總站奉命撒至福建建甌。
同年8月,日軍撤出衢州,空軍第十三總站即從福建建甌遷回衢州。1944年6月日軍發動金衢戰役,衢州又一次淪陷,空軍第十三總站又遷到福建建甌,直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南京空軍總部成立,空軍第十三總站的建制隨即撤銷,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庄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