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典范”人物
縱觀1920年代的報紙附刊,攝影圖片使用普遍,讀圖時代儼然揭幕。《圖畫時報》原本是《時報》的一個周刊,也是我國第一個報紙攝影附刊,由上海時報社出版印制﹔至1924年2月17日的186期,更名為《圖畫時報》。初為周刊,自358期改為三日刊至1935年10月13日停刊,共出刊1072期。主編戈公振在畫報創刊號的《導言》稱:“世界愈進步,事愈繁瑣﹔有非言語所能形容者,必藉圖畫以明之。夫象有鼎,由風有圖。彰善闡惡,由來已久。今國民敝錮,政教未及清明,本刊將繼文學之未逮,一一揭而出之,盡畫窮形,俾舉世有所觀感,此其本旨也。若夫提倡美術,增進閱者之興趣,又其余事耳。”這就清楚闡明了戈公振創辦攝影附刊的目的,他強調攝影圖片應起到“彰善闡惡”的作用———進步的即是善,要大力表彰﹔落后的即是惡,也要充分闡明。
林徽因的聰慧才智,以及在學業上的進取追求,在《圖畫時報》看來,理應作為“進步典范”予以表彰出來,但並不是將其如流行明星一樣來追捧的。《圖畫時報》每期必有一位或多位“進步典范”的人物照片刊發出來,林徽因也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再次登上《圖畫時報》
林徽因的照片再次登上《圖畫時報》,已在近三年之后。這是在其與梁思成完婚之后,作為已婚婦女“進步典范”而再次出現的。同時,這也是林徽因的照片,最后一次出現在《圖畫時報》之上,時為1928年3月。
那是一張林徽因於1928年3月所攝的簽名照片,刊發於《圖畫時報》之上時,加有圖注稱:
梁思成夫人林徽音女士,文思煥發,富有天才。早年試演戲劇,曾充太谷翁名作《姬珈玳》一幕之主角。卓於舞台布景以及導演,無所不能。近畢業於合眾之國之“耶爾大學演藝院”,方偕梁思成君作蜜月之旅行,兼事考察宮室之制及演藝之作風,聯袂抵歐。巧值世界戲曲大家易卜生百年紀念盛典,誠我東方古國學術前途之福音也。
這裡提到的《姬珈玳》,就是泰戈爾所著《齊德拉》,只是音譯不同而已。可想而知,林在出國之前的那場演出,其影響力三年間亦未衰減,已成為其“榜樣力量”之一。
這張林徽因照片的簽名時間,恰逢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百年誕辰紀念,更讓編者不由得產生聯想與感慨,認為此時尚在歐洲與梁思成作蜜月旅行的林徽因,歸國后一定會成為“東方古國學術前途之福音”。
改名的原因
此外,有必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圖畫時報》上的報道,還是林徽因自己的簽名,此時都還明確寫作“徽音”,而不是我們熟知並已習用的“徽因”。事實上,要等到1931年之后,林徽因的名字才正式出現在各大報刊之上。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起因是與上海作家林微音的名字太過接近,為避免引起誤會與張冠李戴,才最終改“音”為“因”,以示區別。1931年10月,林在《詩刊》第3期上發表詩作,徐志摩在《詩刊·敘言》中附帶聲明一則:“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聲色》與以前的《綠》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們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錯認,排印亦常有錯誤,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為聲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從此,林徽音才搖身一變,成為“林徽因”。
《圖畫時報》上的林徽因早期照片與簽名,報道與圖注,都還寫著其本名“林徽音”,或可作這改名事件之前的珍貴“原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