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11位兩彈元勛中有7位曾經是他的學生

“中國核能之父”盧鶴紱

2014年06月19日14:36   來源:人民政協報

盧鶴紱與神秘的復旦“物理二系”

今人大多不知道,在復旦大學的校園裡,曾經還有過一個神秘的科系——原子能系,當年為了保密,它隻對外用代號“物理二系”。

“物理二系”的建筑是一個封閉式的環形院落,周圍還有一條“護城河”圍起來,架一座獨木橋進出,門崗森嚴。與物理系那座當時看來精美宏大的恆隆物理樓比起來,“物理二系”的房子基本就是水泥老公房的樣式。雖然看似簡陋不堪,建筑面積也不及物理樓的三分之二,但是它的造價卻比物理樓還貴,因為裡面有核物理實驗室、放化實驗室,因此建筑材料都是特殊的,施工也很講究。不僅如此,據當年“物理二系”的學生、后來成為系黨總支書記的袁竹書教授回憶,當年“物理二系”招生的考分曾是全校最高的,能進入這個系讀書也是倍感光榮。

復旦大學“物理二系”成立於1959年,本是為了響應大躍進時期“全民辦原子能”的口號。當時全國院校中,除了北大能借行政之力借調專家,在1955年就辦起技術物理系(以原子能教研方向為主)外,其他院校最多隻有核物理課程。而復旦大學之所以能在1959年短短一年內就辦起一個原子能系,離不開其失而復得的專家———盧鶴紱。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已是享譽國際的盧鶴紱從浙江大學調來復旦。當時的浙大已久負“東方劍橋”的國際聲譽,而復旦尚且默默無聞,遠不能與之比肩。盧鶴紱的到來,使復旦物理系的教研力量大大提升。

然而,短短三年后,盧鶴紱被一紙調令調去北大技術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實上,當時中國在蘇聯的援助下開始創辦核工業,由於相關人才緊缺,盧鶴紱進入了抽調全國院校教師辦起來的機密培訓班“546信箱”任教。盧鶴紱在“546信箱”執教了兩年,培養了大量核科學人才,后來大都參與了與原子彈相關的科研工程,在11位兩彈元勛中就有7位曾經是盧鶴紱的學生。

科學精神:開拓創新,求真務實

《現代物理知識》雜志的一位主編曾經給盧鶴紱寫信,問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大陸中國人無緣?”盧鶴紱言簡意賅地說:“開天辟地,創出新領域,自然得之。模仿練習,細游舊山河,隻能失之。”

盧鶴紱治學嚴密、教學嚴謹,對學生嚴格要求,批評某些時弊陋習也相當嚴厲﹔他的以實告人,也絕非只是記誦的書本知識,而往往是他對一些問題的深邃看法,往往是他的治學經驗和科學創造方法﹔同時,盧鶴紱還要求學生仁義而不虛偽、方正而不圓滑。

盧鶴紱的這些言傳身教令許多學生受益終身。

盧鶴紱之子盧永亮曾在一篇紀念文章中說:“父親把物理作為一種信仰,作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也就是后來他成功的基礎。”正是因為這樣的科學信仰,盧鶴紱的一生,治學、育人、愛國、奉獻,身體力行,如日之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學子。

總結盧鶴紱之於科學和世界的影響,也許休斯敦大學物理系主任愛德華·漢格弗的評價更為貼切:

更深遠的是他性格中的正直,以及對人類的關愛。……這是永遠抹不去的痕跡。盧鶴紱被稱為“中國核能之父”,但他的目光,具有和平和榮耀的遠見,不僅僅是對中國人民的,而是對所有人的。(雷冊淵 記者 顧意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