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1947年,國共勢力如何反轉

周金榜

2014年06月23日10: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抗日戰爭勝利后,種種跡象表明,國共兩黨對和平、民主、建國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斗爭不可避免。因此,在打敗日本侵略者之后,兩種命運、兩個前途,十分迫切地擺在了中國人民的面前。而如何選擇,則主要取決於雙方的軍事實力和民心所向。

經過國民政府的宣傳,蔣介石一時成了“救國英雄”。1945年12月18日,當他回到首都南京時,受到社會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及各階層人士和普通民眾的夾道歡迎。當時,國共兩支軍隊受關注的程度顯然不是同等的。然而不久后,這種關注就有了歷史性的轉變。

蔣挑起內戰中共提出“武裝自衛”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挑起全面內戰。此時,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后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地超過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總兵力達430萬,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不僅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部隊的裝備,而且獲得美國政府的軍事援助﹔同時,還踞有長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地,控制著幾乎所有大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樞紐、海岸線,擁有全國大部分近代工業——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均比抗戰前強大。而當時,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隻有127萬,其中野戰軍僅61萬,沒有海軍、空軍﹔解放區沒有近代工業,基本都是傳統的農業經濟﹔國際上,蘇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並沒有給予中國共產黨多少實質性的援助,相反,卻與國民黨簽訂了條約,在某種程度上壓制共產黨而支持國民黨。

於是,借著種種優勢,9月、10月,國民黨首先攻佔了解放區在華東和華北的兩大政治中心——淮陰和張家口。11月12日,蔣介石集團單方面召開國民大會,把國共和談的大門關死。接著,1947年2月,國民黨政府逼迫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及工作人員全部撤離北平。隨后,中共駐南京、上海、重慶的全部工作人員分別被迫撤回延安。民眾憂心忡忡,民主黨派顧慮重重,很難相信共產黨能夠頂得住,更不要說打贏戰爭了。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敢不敢以革命的戰爭反對反革命的戰爭、能不能打敗國民黨,便成了中國共產黨必須迅速回答和解決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對此,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武裝自衛”的口號。

為了以劣勢兵力挫敗國民黨軍的進攻、爭取勝利,中共中央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制定了一系列富有遠見的方針、政策:在軍事方面,人民解放軍實行“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輔”的作戰方針﹔在政治方面,放手發動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徹底孤立國民黨反動集團﹔在經濟方面,必須一切依靠自力更生,作持久打算。

“我們隻要熬過明年一年,后年就會好轉”

戰爭初期,由於國共兩黨力量懸殊,國民黨迅速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佔領了大中城市,解放軍被迫轉入偏僻的鄉村。此時,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陳誠於1946年10月在攻下張家口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斬釘截鐵地表示:“如用軍事,三五月內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條鐵路,兩星期內可以打通。”次年2月,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演講時也胸有成竹地說:“一年余以來,政府要收復什麼地方,就收復什麼地方……現在共產黨還想把政府拖倒,這無異是一個幻夢……”足見當時國民黨方面的自信。

在蔣介石看來,共產黨軍隊處於節節敗退、處處被動之中,戰場態勢已明朗:到1946年底,全國各解放區在國民黨軍的猛烈攻擊下大片失守——長江以北的蘇中解放區和豫皖解放區淪為敵后﹔晉冀魯豫解放區先后失去46座縣城﹔張家口和承德地區一系列縣城的丟失,使關內與關外的聯系被阻斷,也令中共的中樞——陝甘軍區的側后處於國民黨軍的嚴重威脅中。東北的林彪部,山東、華中的陳毅和粟裕部,華北的劉伯承、聶榮臻部和西北的彭德懷部,都已被壓縮在狹窄的區域裡。由於國民黨進攻陝甘寧邊區,中央領導機構被迫一分為二,毛澤東、周恩來等轉戰陝北,指揮全國的軍事作戰,劉少奇、朱德等則組成中央機關工作委員會前往河北指導全國土地改革工作及中央其他工作。

局勢嚴峻,毛澤東與中共中央作了充分的計劃與准備。1946年11月21日,毛澤東在棗園召開的中共中央會議上發表了《要勝利就要搞好統一戰線》的講話,指出了當前面臨的困難。他說,“我們隻要熬過明年一年(1947年),后年(1948年)就會好轉。”並分析道:“蔣介石的攻勢是可以打破的,經過半年到一年消滅他七八十個旅,停止他的進攻,我們開始反攻,把他在美國援助下七八年積蓄的力量在一年內打破,使國共兩黨的力量達到平衡。達到了平衡就很容易超過它……”

正如毛澤東所預測的,形勢確實在悄然改變。蔣介石以160萬精銳部隊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從1946年6月到1947年2月的8個月,共佔領了105座城鎮,但付出了損失70多萬人的代價。國民黨軍得地失人,造成進攻乏力,士氣逐步低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