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紅岩春秋》發表文章《1947年,國共勢力如何反轉》。抗日戰爭勝利后,種種跡象表明,國共兩黨對和平、民主、建國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斗爭不可避免。因此,在打敗日本侵略者之后,兩種命運、兩個前途,十分迫切地擺在了中國人民的面前。而如何選擇,則主要取決於雙方的軍事實力和民心所向。經過國民政府的宣傳,蔣介石一時成了“救國英雄”。1945年12月18日,當他回到首都南京時,受到社會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及各階層人士和普通民眾的夾道歡迎。當時,國共兩支軍隊受關注的程度顯然不是同等的。然而不久后,這種關注就有了歷史性的轉變。摘編如下。
蔣介石感到已處在“生死成敗的關頭”
毛澤東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戰爭的形勢逐步向著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方向發展。1947年,對黨中央與毛澤東而言,是歷經艱難的一年,又是走向勝利的關鍵一年。此時,人心向背正急劇變化,這是解放軍由被動逐步轉為主動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產黨人奪取政權的最根本原因。
面對戰場上出現的敗績,國民黨在政治上仍然頑固地堅持反動專制獨裁,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案》,對中共黨員、民主人士、進步群眾等進行血腥鎮壓﹔經濟上,官僚資本控制社會經濟命脈,由於內戰消耗,軍費激增,因而對民眾加緊殘酷掠奪,濫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物價暴漲,工商業倒閉、工人失業,農產量激劇下降、農民破產。國民黨統治區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此外,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在接收區紙醉金迷、窮奢極欲、吃拿卡要、敲詐勒索。一時間,民間哀鴻遍野。《李宗仁回憶錄》也記下了這一時期國民黨的種種鬧劇,其中談到著名畫家齊白石也遭到無理敲詐,不得不向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求救……
國民黨及其軍隊的表現,讓民眾大失所望。1947年5月前后,全國各地,特別是國民黨佔據的各大中城市陸續掀起了“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 “反對美帝國主義干涉中國內政”等一系列大規模運動,形成了繼人民解放軍對蔣介石集團軍事斗爭之外的第二條戰線。這樣,國民黨的地位更加孤立,其敗績也更加顯現,從1947年下半年開始,逐漸走上下坡路,其所領導的軍隊越戰越怯,士氣大跌。
此時,蔣介石再也沒有年初那股神氣了,這年12月他在給中央訓練團的講話中說:“他們(指解放軍)並沒有我們這樣好的武器,也沒有我們這樣多受過嚴格訓練的官兵,更沒有什麼軍需資源的經濟基礎,這些條件我們都遠勝過他們,而為什麼我們不能剿滅他們?並且較之初期,匪區更擴大,匪勢更囂張,我們曾有許多將領被俘虜,許多部隊被消滅,成為我們國民革命軍有史以來的最大恥辱!過去我們無論是東征、北伐以至抗戰,沒有一次戰爭不是光榮勝利的,現在剿匪,匪是愈剿愈多,我們卻是愈戰愈挫,這是我們從來沒有受過的恥辱!”蔣介石甚至感覺到:自己也好,國民黨的統治也好,已經處在“生死成敗的關頭”。
國共勢力反轉“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中國共產黨通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其政治主張逐步地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億萬中國貧苦農民的認同,其領導的解放軍也越戰越勇。戰爭進行1年后,形勢發生了有利的變化。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的430萬人減少到373萬人,其中正規軍由200萬人減少到150萬人。相反,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127萬人增加到195萬人,其中野戰軍由61萬人增加到100萬人以上。國民黨軍不得不放棄全面進攻計劃,改以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為重點進攻,其余各戰場則轉為守勢。而在陝北和山東的情勢也並不樂觀:在陝北,雖然國民黨軍佔領了延安,但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陝北解放軍主力尚存﹔在山東,國民黨得到的只是其王牌精銳74師被全殲的沮喪消息。
也就是從1947年下半年開始,決定戰爭進程的主動權開始轉入共產黨人的手中。6月底,劉(伯承)鄧(小平)12萬大軍一舉強渡黃河天險,隨后揮師千裡進軍大別山,由此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不久,陳(賡)謝(富治)大軍挺進豫西,陳(毅)粟(裕)大軍揮戈西進,三支大軍與國民黨軍逐鹿中原,創建了江淮河漢之間新的中原解放區,完成了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戰略任務。緊接著,7月,鑒於這一年來的戰況和各戰場的形勢,中共中央在陝北靖邊縣小河村召開了擴大會議,討論了戰略進攻的部署和解放區土地改革、財政金融工作等問題。會上,毛澤東提出計劃用5年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解決同蔣介石斗爭的問題,同時指出:“現在不公開講出來,還是要准備長期斗爭,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但局勢已然在急劇地發生變化。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全國大反攻、打倒蔣介石”的口號。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此時,人民解放軍在內線和外線的配合作戰,構成了人民解放戰爭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的總態勢,而國民黨軍隊被迫由戰略進攻轉變為全面防御,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中所處的戰略防御地位。這一偉大勝利,標志著戰爭形勢的根本改變,標志著中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標志著中國革命戰爭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與此同時,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以實現耕者有其田。在“參軍保田”的口號下,翻身農民踴躍參軍,使解放軍的隊伍不斷壯大。據統計,1947-1949年,晉冀魯豫解放區參軍農民累計達148萬,山東解放區先后有59萬青年參軍,還有700萬民工隨軍征戰,單就參加淮海戰役支前的民工就超過500萬人。陳毅元帥曾深情感慨:“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獨輪小車推出來的。”
1947年這一年國共雙方兵力對比由戰爭初期的3.4:1變為1.9:1,懸殊態勢大大縮小。在機動兵力上,共產黨已優於國民黨,且士氣高漲,裝備也大有改善。隨著人民解放軍反攻之勢不斷發展,到1947年底,戰爭已經主要不是在解放區內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進行了。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擴大會議,這是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解決了20年來未解決的革命力量在斗爭中的優勢問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他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在中國這一塊土地上扭轉了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匪幫的反革命車輪,使之走向覆滅的道路……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20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而事實証明,確是如此。1947年,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從劣勢轉為優勢,在戰場上從防御轉為進攻,由弱者變為強者,並最終取得勝利,帶領廣大人民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