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鄧林:父親退休后最想逛街 曾去草堂賞梅花

2014年08月21日14:22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鄧小平長女鄧林對話華西都市報:父親退休后最想逛街 曾去草堂賞梅花

拍照

“父親不願意照相 洗相片都是我媽教我的”

華西都市報:當時怎麼想到為父親拍這些照片?

鄧林:這些照片大部分是抓拍的。有拍照這個想法是因為當時“文化大革命”把我們分隔開來,限我們兩個小時必須搬家。經過多次后,我們家也最會搬家了,搬家時先收拾什麼后收拾什麼,怎麼打包,我們都有經驗了。我們那個時候搬來搬去跟父母見面就不是那麼容易,開始就不准探親,后來又准了,那時候能探親多珍貴啊!因為不知道這次探了下次還能不能探,當時確實感覺分開就是生離死別,也不知道以后還能不能見面。從那以后我就萌發了想給我爸爸照點照片留點紀念。所以父親去世的第二年,我就出了這麼一本書紀念我爸爸。

華西都市報:當時是自己洗相片嗎?鄧林:洗相片是我媽教我的,別忘了我媽是北大物理系的。那時候照相、洗照片都是自個兒干。當時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每星期回來,我媽媽都要給我們講一個科學知識,那時我媽就給我講什麼叫核裂變。

華西都市報:教育主要是媽媽在管?鄧林:對呀。我妹妹鄧楠很聰明喜歡做數學題、幾何題、物理題,從同事那裡借來厚厚的一本書,我媽媽全部給抄下來。我媽媽挺注重教育的,在這個問題上我父親非常相信她。

華西都市報:在您出版的畫冊中,記錄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瞬間。

鄧林:對。在父親退休那天,就照了一張。當時大家說老爺子今天退休了怎麼紀念這一天,經過討論我們就在牆上貼了一行字:1922—1989—永遠。1922就是他參加革命那一年到1989 退休然后到永遠,就是永遠革命下去。

我編畫冊最后選的照片名字就叫永不停步,也是對應那個照片。

華西都市報:永不停步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的?

鄧林:這是在上海,1993年12月。這本書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對我父親的解讀,把他更立體化了,讓老百姓去看他另外一個角度的生活。因為我父親不願意照相,所以記者很少來,這些事隻能由家人來做。

晚年

“從來就沒有走上神壇,所以也用不著走下神壇”

華西都市報:這些生活化故事,其實也讓大家看到一個偉人鄧小平平凡的那一面。

鄧林:我之前說過一句話“鄧小平從來就沒有走上神壇,也就不需要走下神壇”。

我們全家都有這個概念:鄧小平是人,不是神,從來就沒有走上神壇,所以也用不著走下神壇。

父親是個很接地氣的人,父親的道理都是從老百姓來的,像“摸著石頭過河”、“黑貓白貓”,他用了這些民間的諺語說出來,實踐發現對的就堅持,錯的就改正。

我們有的時候跟我父親出去坐在火車上,他特別愛看,就看外頭的庄稼和房子,庄稼的顏色就說明今年長得怎麼樣,庄稼發黃肯定肥料不夠,庄稼油綠油綠就是長勢好。看房子也能看出細節,當時浙江、江蘇那邊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富裕得比較快,兩層小樓就出來了,所以一看見這樣的房子我爸爸也挺高興。

華西都市報:他相信親眼看到的事情。

鄧林:說明這就是事實,不用統計,事實說明當時的發展情況,所謂小康社會這是給他直觀的一種體會。當然還是要有更具體的數字啦,比如說到了一個地方要去參觀,到了四川我們也跟他到農民家去看過,看沼氣,還有去看工廠,到了深圳去漁民家看看。

華西都市報:鄧公退休以后的晚年生活,是什麼狀態?

鄧林:他退休前后都一樣。生活很簡單,每天早上起來喝茶,吃早點,然后就是看文件、散步。沒有其他內容。他之所以能活到90多歲,也是因為他的生活非常規律,還有他的性格,很少大喜大悲,喜怒不形於色。

老爺子總是說,等我退休了以后,要享受一下一個真正平民的生活,上街去買買東西啊,逛逛商店。

華西都市報:要做一個普通人。

鄧林:有一次到上海他真去逛商店,給孩子們買了鉛筆和橡皮。

有一年去成都,我們先去杜甫草堂,看到梅花開得特別好,回來就鼓動他也去看看。老爺子同意了。去了以后,想不到又是人山人海,隻好到最后面一個小院,地上擺了幾個盆景。回來問他,看見梅花了嗎,他說看見了,那個院子裡有幾盆。其實草堂廊子外頭的梅樹全都開花了,不過全是人,被人群擋上了,他看不見。

華西都市報:當年鄧公也是九次回過咱們四川,但是一直沒回廣安。

鄧林:他不願意擾民,一回去,就會興師動眾,騷擾地方。

華西都市報:鄧公他對故鄉是一種什麼感情?

鄧林:首先語言這一輩子就沒變。他對故鄉一直是一種想念,一份眷戀,一份感情。我父親對他的家鄉、對他的母親、父親還是有很深的懷念的,雖然他平常不說,但有時候能感覺得到。

親情

“爸媽骨灰撒在海裡 我們在大海裡相聚”

華西都市報:我們都知道鄧公喜歡大海,大海在他心中有著怎樣的特殊感情?

鄧林:我想應該是有的。他16歲的時候就坐著遠洋輪去法國,在海上漂泊了那麼長時間,這是他對大海一次初步認識。

我爸爸確實說過他游泳就不願意在游泳池裡,他願意在海裡游,海裡有一種非常自由的感覺,浪來了還有點搏擊,開闊視野開闊心情,我覺得他的心情會非常舒服,非常開闊,非常愉快。

華西都市報:鄧公逝世后,新華社發了一篇特稿叫“在大海中永生”。

鄧林:是。最后我父親骨灰怎麼辦,他在世時家裡議論過的。老爺子說扔棄在馬桶裡,我們說那不行。我媽說埋在門前的石榴樹下,我說那石榴樹長出石榴我們都不敢吃了。后來說那就撒大海裡吧,就撒在大海了。

后來,我母親的骨灰也撒在大海裡,他們在大海裡互相扶持。我也說了,將來我死了我的骨灰也撒到大海,我就陪我爹陪我媽,我們在大海裡相聚。(講述者 鄧林 記者王國平 攝影譚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