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初考

袁明

2014年10月08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3年12月,我隨“紅岩兒女”(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人員子女,本文作者的父親袁超俊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任職——編者注)出團走訪香港,路過皇后大道中時,導游向我們介紹,前面的新世界大廈——皇后大道中18號,就是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粵華茶葉公司)舊址。

這使我想起了當年父親確認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舊址的事。1975年,離開南京38年后,父親拄杖步行7條街,逐幢辨認,弄清了江蘇省人民政府從解放初期就苦苦尋覓的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傅后崗66號的情況。傅后崗現今採用的街名和門牌號,也是依據父親提供的細節恢復的。城市擴建、街道更名、門牌號變更,使得看似簡單的事情,不經過精細探索,很難得出准確的結論。

為此,我對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產生了濃厚興趣,欲一探究竟。

存疑

通過瀏覽國內出版物、香港政府歷史檔案館在線匯報、香港公共圖書館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圖書館、弗吉尼亞大學圖書館館藏數字化資料,我發現,能找到的撰著對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地址的描述是一致的,即香港皇后大道中18號(18,Queen's Road Central。在香港,由於長期受英國管制,強制使用英文,本文中出現的地名或建筑物名多會在使用中文的同時標注英文名稱——作者注),但對建筑物的描述卻十分模糊,尤其是有關紀錄片和書籍為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的配圖,雖費盡心思卻指意不明。

最早確認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粵華茶葉公司)舊址是香港皇后大道中18號2樓的,是在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工作過的梁上苑所著《中共在香港》(刊載於1983年6月17日的《人民日報》)。他的戰友連貫(1984年,撰著發表時間,下同)、楊奇(2005年),也都隨后發表文章一致確認。另一個可供參考的信息是,按照當年潘漢年協助廖承志對辦事處選址時提出的條件:建筑物要有后門(見陳敦德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作者注)。

關於該棟建筑物,我找到了3張不一樣的圖片。一是紀錄片《皇后大道中十八號》提供的一幅手繪的兩層建筑物圖片,經我考証,該圖是根據“香港上環西營盤高街精神病院”遺址的建筑外貌繪制的﹔二是紀錄片《港九抗日游擊隊紀實》提供的一幅用字幕標識為“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原址”的建筑物圖片,經我考証,該建筑是香港回歸前中聯辦駐址﹔三是陳敦德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一書封面上的圖片,圖中的畢打街鐘樓的確在皇后大道中18號附近,但該鐘樓始建於19世紀80年代,早在1913年就拆除了,參考意義也不大。

那麼,1938年廖承志受周恩來指示為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的選址是否就是現在的新世界大廈這個位置呢?

查証

在香港,大小建筑物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名稱,但也有同一棟建筑物擁有多個名稱來反映不同的業主﹔一般建筑物英文名字有House的,中文名字叫“行”,英文名字有Building的,中文名字叫“大廈”﹔建筑物的門牌號也不是唯一的,有時同一建筑物會有多個門牌號(如1∼3號)﹔有底商的建筑物,主樓和底商有時是不相通的,電梯門單開,這樣就會給電梯門(主樓)和底商分配不同的門牌號,若底商經改建打通,門牌號仍會保留給建筑物,若底商被分割,則會在原有門牌號上加A、B予以區別。

今天,沿皇后大道中向西行,臨近新世界大廈有一個叫泄蘭街(Zetland Street)的昏暗小徑,隻能步行沿台階拾級而上,在樓市中幾乎讓人覺察不到。它的東邊是16∼18號新世界大廈,西邊是20∼20B號太平行(Pacific House)。

然而,從1911年的香港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泄蘭街的東邊是12∼14號,西邊是16∼18號。抗戰時期,泄蘭街兩側的門牌號分布,仍符合1911年香港地圖的標示。1932年,在泄蘭街東邊12∼14號的位置(也就是現在新世界大廈的位置),新落成了一座名為“友邦行”(AMERICAN INTERNATIONAL BUILDING)/“亞洲人壽行”(ASIA LIFE BUILDING)的建筑,是一座金融大廈。它們實際上是同一棟建筑,開有兩個門,12號叫“友邦行”,14號叫“亞洲人壽行”。

從拍攝於1941年的友邦行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友邦行的門楣上有4個漢字,左邊為“友邦”,右邊為“美亞”,所以也有人稱其為“美亞行”。亞洲人壽公司門楣上清晰地顯示門牌號為14,並單獨寫有ASIA LIFE BUILDING。旁邊的昏暗小徑就是泄蘭街,在香港早期的“T”形街牌上顯示著街道的中英文名字。整棟建筑的特點是外牆清爽,沒有任何招牌幌子,顯示出金融行業建筑的大氣和庄重。

經我核查,皇后大道中12∼14號這個門牌的使用歷經多次改變。從其變更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965年起,皇后大道中的門牌號做了更新(香港叫執位),原來的12∼14號,調整為16∼18號。截至門牌號更新,友邦行仍是原來的建筑物。該建筑物於1978年拆除,后來,此地建起了新世界大廈,也就是現在擁有皇后大道中16∼18號門牌的建筑物。

因此,抗戰時期在泄蘭街東邊位置(現在新世界大廈的位置)的建筑物的門牌,不是皇后大道中18號,而是12∼14號。

我們再從一張攝於1941年的照片來看泄蘭街兩邊的建筑物,從左至右(即從東到西)依次是:12∼14號友邦行、泄蘭街、16∼18號太平行、20∼22號加任亞厘行,最后的圓頂是24∼32號殼牌大廈。

由此,可以初步認為,當年門牌號為16∼18號的太平行才是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

確認

抗戰時期,太平行的門牌號是皇后大道中16∼18號,與現在的新世界大廈門牌號相同,但位置不同,在泄蘭街的另一側。

從皇后大道中16∼18號這個門牌的使用和變更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門牌號的變更也發生在1965年以后。相鄰其它建筑物的門牌號亦有相同的變化規律,比如與太平行相鄰的加任亞厘行,這裡不再一一列舉數據。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表格中的“16∼18”“16 and 18”,表示兩個門牌號屬於同一建筑物。

在一張1950年代拍攝的彩色照片上,太平行是一棟白色建筑物,最上端的雨棚是殼牌大廈的。太平行很不起眼,有關的資料也相當匱乏,我們隻知道它叫太平行(Tai Ping Building,1965年門牌更新前的英文名稱。截至門牌號更新,太平行已翻建,英文名改為全西化的Pacific House——作者注)。這時它隻有7層,是這一段街面裡最矮的。與左右鄰居不同的是,它的外牆挂有招牌幌子,這說明有商家入駐,粵華茶葉公司駐於此也合情合理。

一張攝於1954年的泄蘭街照片上,左側是友邦行,右側是太平行,小徑昏暗狹窄,系石級步行道,車輛不能通行。另外,請注意照片右側,太平行在這裡開有后門!這是不是當年選址時所考慮的因素呢?

再回過頭來看1929年的照片,因友邦行在建,可看到太平行鄰泄蘭街側立面:此時該樓隻有6層。從樓頂電梯井的位置可以看出,所謂后門,實際上是電梯門。太平行的對面是香港大酒店和大通銀行大廈(公主行)。

也就是說,抗戰時期,在泄蘭街西邊位置的太平行,是獨佔皇后大道中16∼18號的建筑物,並開有后門,符合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建筑物要有后門”的條件。另外,周邊商業氛圍濃厚,便於以茶葉公司的名義隱蔽,且后巷小徑幽暗,無法通車,便於緊急情況下撤離。

結論

根據以上的材料和分析,香港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個皇后大道中16∼18號的建筑物:一個是泄蘭街西邊的太平行,擁有這一號碼的時間是1965年以前﹔另一個是泄蘭街東邊的友邦行,擁有這一號碼的時間是1965年以后,1978年友邦行拆除,建起了現今的新世界大廈,仍然使用16∼18的號牌。

當今的太平行(皇后大道中20∼20B號),13層,翻建於1964年。至今,它仍然是皇后大道中不甚起眼的建筑物。新樓的電梯門仍然開在泄蘭街一側,底商右側的自動扶梯是通往過街天橋的,並不通主樓。

我認為,作為歷史遺存和旅游觀光景點,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應正名為太平行(Pacific House,即抗戰時期的皇后大道中16∼18號,現在的皇后大道中20∼20B號),綜合理由如下:

1.是舊址原地﹔

2.抗戰時期實際擁有皇后大道中16∼18號門牌﹔

3.建筑物開有后門﹔

4.建筑物中文名稱未變。抗戰時期叫太平行,經過70多年的風雨,現在仍叫太平行﹔

5.對舊址隻宣傳太平行,即可簡單避開繁復的門牌號碼變化方面的解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