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特征
時光荏苒,轉眼又過了 5年。這時,中國面臨著如何應對國際格局巨大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巨大挑戰雙重考驗,迫切需要明確下一步的改革目標和發展方向。
這種雙重考驗,從國際來說,就是蘇東劇變。它為中國的發展同時帶來了利弊兩個方面的影響。從有利方面來說,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美蘇冷戰格局不復存在,中國改革發展、和平發展有了更多更有利的國際環境、國際空間。從不利方面來說,世界社會主義進入低潮,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西化分化圖謀,稍有不慎,就會招致國際孤立。從國內來說,既面臨著成功化解 1989年政治風波帶來的考驗,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謂“對華制裁”,又面臨著中國改革開放如何實現加速度發展的考驗。
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處變不驚,堅信:“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69頁。)鄧小平不僅及時提出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策略方針,而且通過 1992年南方談話,為中國下一輪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
鄧小平 1992年南方談話,在以下三個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一,突破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長期束縛。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突破了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傳統觀念,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著名論斷。二是突破了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的傳統觀念,對社會主義本質做了經典性的闡發。
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3頁。)這一論斷,極大地打開了人們的思想和視野。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十四大報告中鄭重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江澤民文選》第 1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26頁。)。
關於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斬釘截鐵地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3頁。)在此之前,鄧小平反復指出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上,長期以來沒有完全搞清楚。這時終於有了總答案。
鄧小平由此還提出了判斷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客觀標准,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2頁。)
第二,對改革開放基本經驗作了系統總結。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之時,上距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已過去 13年,距離 1982年黨的十二大初步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目標也有 10個年頭。這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完全有可能對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做出深刻的總結。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地總結了哪些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呢?
(一)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0頁。)
(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誰要改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0—371頁。)
(三)“發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當然,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看起來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從根本上說,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於主動地位。對於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麼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有過高速發展時期,或若干高速發展階段。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志!( 《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375、377頁。)
(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每一行都樹立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一定要打贏。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7—378頁。)
(五)對改革開放,不爭論,允許看,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改革開放中,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372、374頁。)
(六)“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后果極其嚴重。特區搞建設,花了十幾年時間才有這個樣子,垮起來可是一夜之間啊。在苗頭出現時不注意,就會出事。依靠無產階級專政保衛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鞏固人民的政權,是正義的事情,沒有什麼輸理的地方。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9頁。)
(七)黨要管黨,主要是防止共產黨內部出問題。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証。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准,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我們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80頁。)
(八)高度警惕兩種錯誤傾向。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就不會犯大錯誤,出現問題也容易糾正和改正。(《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5頁。)
以上這些經驗總結,都很朴實,看似淺顯,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歷史內涵,每一條都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都包含著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
第三,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提出了兩大設想。這就是關於先富與共富的設想,關於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設想。
關於先富與共富的設想,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是這樣說的:“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什麼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麼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並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又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發展潛力是很大的。總之,就全國范圍來說,我們一定能夠逐步順利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3—374頁。)
后來,鄧小平在 1993年 9月的另一次談話中指出:“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還說:“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364頁。)
今天再看這個設想,不能不嘆服鄧小平的遠見卓識。
關於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設想,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並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明確的表述語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371、372頁。)這裡說的“三十年”,即 2022年,大體上就是建黨一百周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
如今,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鼓舞下,全黨全國人民正在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抓住六個“緊緊圍繞”,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從另一個角度驗証了鄧小平上述設想的精確性,令人嘆服。
〔作者李捷,求是雜志社社長、研究員〕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