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專訪88歲高齡、1957年瓊島小說《破曉之前》作者吳之:

“紅小鬼”11年瓊崖戰斗故事

2014年11月24日14:33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紅小鬼”11年瓊崖戰斗故事

作家吳之。

88歲的年紀仍酷愛攝影,一生筆耕不輟的海南作家吳之,近日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神清氣爽地談起了當年的參軍歲月,和海南島解放后瓊島文學的進步。

吳之生於1926年的海南瓊山,小時貧困的家中隻有不到五分田地可以耕種,一家5口人,父母親將能吃的東西都留給他和弟弟。他對黨有著深沉的熱愛,13歲加入瓊崖縱隊,便是受了父親的影響。1939年4月16日,擔任瓊崖抗日獨立隊第一中隊長的黃大猷,與吳之的父親吳乾位等人,用吳之家上百年的一棵青皮荔枝樹,制成了瓊崖縱隊第一尊土大炮,消滅了困守在瓊山大致坡石橋村小學裡的20多個日本鬼子。“我記得就在那一天晚上,我跟隨部隊參加了戰斗,開始了‘紅小鬼’的革命生涯。”

戰爭的殘酷讓吳之痛失了母親。日軍侵瓊后對村庄進行掃蕩,母親被迫逃到了山裡,病弱的身體加之條件的惡劣,她在山中病故了,這在后來數十年的歲月裡,失去母親的心靈傷痛連同戰爭中左胸胛留有的一顆日軍彈頭一樣,不時地折磨著他。

海南解放后的1955年,吳之在屯昌縣荔枝園127師代理師直工科長,協助師參謀長抓直屬部隊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到了晚上,他還要給師機關共產主義夜校講社會發展史理論。備課的閑暇之余,吳之翻閱起了1954年由馮白駒指導、自己主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發展史》。1939年參加瓊縱11年來的戰爭生活彷如昨日。“那時我就想,除了用歷史、回憶錄的形式來表現瓊縱和自己的戰友們,是不是還能嘗試再用其他的文字形式表達呢?比如小說?……”這個大膽的想象著實讓人興奮。

就這樣,年輕人按照自己的大膽設想,在緊張的軍訓中,白天操課不斷,深夜寫作不輟。1957年初,吳之完成了12萬字的長篇小說《破曉之前》,小說描述了在黨的領導下,1942年海南瓊崖抗日游擊隊和人民群眾打破日寇、偽軍和國民黨反共頑固軍三面挾攻反“蠶食”斗爭的英雄故事,塑造了女交通員陳淑蘭、游擊隊長陳克強、政委洪智深等英雄人物的鮮明形象,甚至融進了自己當年在瓊縱紅色少年連中的親身經歷。他在書中所描寫的戰斗故事蕩氣回腸,寫戰友又是那麼地親切感人,一經發表即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印行5萬余冊,轟動全島。

當時廣東作協黨組書記周鋼鳴評價這部作品:這是一部海南抗日游擊戰爭的藝術寫照!《中國解放區文化史》評價它:填補了海南解放區文學的空白。

隨后,廣東文學界將吳之採寫馮白駒將軍堅持母瑞山斗爭的《永遠不倒的紅旗》、朱逸輝採寫肖煥輝《六連嶺上現彩雲》等作品匯聚,編成報告特寫集《在紅色的海南島上》。在《破曉之前》出版發行僅2個月后,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在紅色的海南島上》,收錄了21篇革命故事,印行1.2萬冊,很快銷售一空。

遺憾的是,正當瓊島文學作家們准備展示一番創作手腳時,“反地方主義”政治運動掀起,《在紅色的海南島上》被指責“為地方主義歌功頌德,為馮白駒樹碑立傳”,吳之和朱逸輝等作家都受到了莫須有的批判,被從軍隊中“轉業”到地方去了。

吳之晚年在廣東度過,他應廣東省委之邀撰寫了不少記錄瓊崖革命史的研究性文章,用他的話說,“黨需要我做什麼,我就義無反顧地去做什麼,這是我的畢生志願。”公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