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三
雖然有了以上這些地下黨員冒險奔走獲取情報,但北平的地下工作仍需一樣重要的東西支撐,那就是地下電台。城工部部長劉仁從抗日戰爭后期就准備在北平建立地下電台,經過幾年運籌,1947年正式建台。地下電台由地下學委秘書長崔月犁領導,李雪負責技術指導和日常管理,整個北平的地下情報組織也因此連成網。
1948年春,劉仁來電通知,敵人每天出動10輛載有儀器的吉普車在北平城內進行流動偵察,要電台工作人員特別提高警惕,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把電台保護好。保証電台的安全是地下電台第一要務,譯電員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對付敵人:1.建立三處電台,萬一一處電台出現故障或被敵人破壞,還有其他電台可以堅持工作。電台在一個地方不能時間過久,容易被發現。工作量不大時,三處電台輪流作業,開機時間互相錯開。2.電台的波長、呼號經常更換。3.譯出的收發報一律密寫,用米湯或面湯寫在紙上,用碘酒一擦,字跡就顯示出來了。4.所有電台工作人員,尤其是報務員、譯電員不參加群眾活動,不去公共場所,不上影劇院,不看進步書刊,斷絕一切社會關系。三處電台不發生橫向關系,報務員、譯電員、交通員不知道彼此的住址和姓名。5.來往電報內容,除了譯電員外,其他人都不允許知道,李雪也不例外。1948年9月,劉仁指示地下電台要做好一切准備配合解放軍解放北平。11月29日,平津戰役打響,形勢日趨緊張,地下電台的工作量日增。接著,解放軍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切斷了平津交通線。在此情況下,電報就成為主要的聯系手段。譯電員方亭、艾山等人每天兩次在不同的胡同內與交通員交換電報。電台幾乎每天都發出敵人軍隊的調動,軍用列車的數量、去向等有關情報,與解放區電台的聯絡增加到每天三次:早8點、晚8點、夜裡2點。譯電員方亭每天夜間都要工作,工作完畢,就將四角號碼字典和亂碼表藏進沙發靠背下的縫隙裡。為了減輕收發報時的嘀嗒聲,譯電員艾山把機器放在床上,下面墊上棉被,坐在小板凳上收發報。工作完,她再把收發報機藏起來。劉仁要求電台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因此,北平解放前的兩三個月是地下電台工作最緊張的時期。
為了配合解放軍准備攻城,地下黨接受一項任務,對北平各城門及城牆的位置、高度、厚度進行詳細調查,再把數據發往解放區。在解放大軍重重包圍之下,北平守敵企圖留一條逃路。1949年1月,國民黨軍在東單廣場緊急修建了一座臨時飛機場,准備逃跑。解放軍沒有校正炮彈落點的偵察機,幾番炮擊,炮彈都打偏了方向。地下黨員現場觀察,記下了每一發炮彈的具體落點,方亭譯成電文,報至解放區。炮兵逐步校正彈道,越打越准,終於轟掉了這座短命機場。
北平和談期間,傅冬菊對傅作義在和談期間的動態、情緒變化,具體到徘徊觀望,怎麼睡不好覺,如何在屋內焦慮地踱步,甚至急得把火柴棍放進嘴裡咬等細節,都及時作了匯報,這些都由電報傳遞出去。在北平和平解放過程中,地下電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貢獻。
1949年1月7日和16日,傅作義先后兩次派代表與解放軍平津前線領導人談判。1月21日,傅作義宣布接受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放下武器並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1月31日,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座馳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完整無損地回到了人民手裡,創造了著名的“北平方式”,成為之后和平解放湖南、四川、雲南、新疆的范例。中共地下黨員為這一偉大勝利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劉亞樓在總結平津戰役的勝利時,特別提到地下黨的作用,贊揚“地下黨做了大量工作,沒有他們,我們也不會這麼快就取得這麼大的勝利”。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