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夜眺燕北幾春秋

尋訪抗戰首勝地平型關

2015年04月23日08:54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夜眺燕北幾春秋

題記:

集師上寨運良籌,敢舉烽煙解國憂﹔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

東渡黃河第一戰,威掃敵倭青史流﹔常撫皓首憶舊事,夜眺燕北幾春秋。

——聶榮臻《憶平型關大捷》

多年以后,面對如今聞名中外的平型關,85歲的張昇總會回想起,那個炮火紛飛的遙遠的早晨。

張昇是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台鄉白崖台村村民。那時的白崖台村是一個隻有幾十戶人家的村落,位於當時並不知名的內長城關隘——平型關腳下,黃土蓋成的窯洞依山而建,湍急的山澗清澈見底,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

正是在1937年9月25日那個早晨,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附近伏擊侵華日軍並取得抗日首勝,這便是“打破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神話”的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抗日力量威名遠揚的起點,也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象征。

出師抗日第一捷

從北京一路向西三百公裡,聽到第一個響亮的地名即是平型關。

晉北4月的風依然刺骨。雖然山溝裡尚有未融盡的積雪,可高坡地上已是芳草萋萋,春色初露。漫步這黃土綠草的山丘,驀然,幾隻灰喜鵲從身旁掠過,飛向湛藍湛藍的天空。一切盡在寧靜之中,平型關的一草一木,顯得如此美好。

張昇說,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情景,像極了1937年的那個早晨。

因下了一整夜的雨,氣溫驟降,當時隻有7歲的張昇已經穿上了薄棉衣。粥和饃饃剛擺上桌,就聽到外面有人在說,他們是八路軍,要去支援前方部隊打日本人,想找幾個老鄉帶路。張昇的父親張福姓和村裡的一個光棍漢被選中。父親趕緊回家,喝了碗稀飯,啃了個饃饃,便領著八路軍往喬溝跑。喬溝正是當時八路軍115師埋伏的地方。

張昇老人帶我們來到當時的戰場,隻見這條峽谷兩旁是陡峭的山坡,古道寬不足10米,彎曲著伸向遠方,毫不起眼。但據文獻記載,上世紀30年代,這裡西達雁門、東通京薊,是靈丘通往太原的必經之路。蒙古騎兵當年正是由此進入中原。日軍揚言三月亡華,這裡便成為進取中原的捷徑。

父親走后,張昇不時地到門口張望,隱約能聽到一些槍炮聲。直到下午三四點鐘,父親回來,說仗已經打完。“八路軍每人隻發了三五發子彈,隻有手榴彈是給足了的,一個人四枚,剩下就是大刀、長矛。”張昇聽父親說,槍打完了,八路軍便往下沖,與日軍肉搏。

“溝裡到處都是尸體,土和血混雜著,看不清誰是誰。”幾天后,張昇和幾個膽子大點的小伙伴去現場,看到的一幕幕,讓他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慘烈。

直到后來,老人才知道,這場戰役便是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以弱敵強,一舉殲滅日軍第21旅團1000余人,擊毀敵軍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九二式步兵炮1門、炮彈2000余發、機槍20余挺、步槍1000余支,以及大批食物、衣被、電信器材等軍用物資。

老人至今都不知道的是,1937年9月25日響徹喬溝的槍聲,是自1598年露梁海戰以降,中國對日本的首次軍事勝利。

勝利,鼓舞了全國軍民。9月26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祝賀我軍的第一個勝利!”當天,蔣介石也給八路軍總部發來賀電:“二十五日一戰,殲敵如麻,足証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