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抗戰
在《塘沽協定》簽字前夕,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以馮玉祥為首的一批愛國將領,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組織了抗日同盟軍。義旗初舉,四方響應,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迅速發展到近10萬人。這是九一八事變以來,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國內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反映。
九一八事變以后,馮玉祥積極主張抗戰,並不斷抨擊不抵抗政策。1932年10月9日,他由泰山到達張家口,開始了抗戰的准備活動。他拒絕了蔣介石多次電請,堅定地在張家口組織抗日武裝。
5月27日,張家口市召開民眾大會,有3000多人參加。宣布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御侮救亡大會”,會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當天,馮玉祥下達3項革新政治的通令:(一)免除苛捐雜稅﹔(二)釋放政治犯﹔(三)停止黨費由公帑支付。此外,他還頒布了嚴懲貪污令,釋放了在押的4名愛國青年,撤銷了多種名目的稅卡,創辦了《抗日前線》、《民眾日報》、《國民日報》、《老百姓報》等報紙。中國共產黨特從平津地區選派優秀干部,到察哈爾從事工農兵參加抗日愛國斗爭。中共張家口特委成立了前敵委員會,領導群眾斗爭。一場生機勃勃的抗日救國斗爭,在察哈爾省廣泛地開展了起來。
馮玉祥舉起抗日旗幟,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很多人民團體、社會名流以及一些高級將領紛紛致電擁護,表示支持,卻遭到蔣介石集團的攻擊與破壞。這時,熱河偽滿司令官張海鵬所部計劃分兩路進攻,一路由多倫西犯寶昌、康保,而后進攻張北﹔一路由沽源南侵獨石口、赤城,威脅張家口側背。6月1日,敵飛機轟炸獨石口。4日,偽軍進陷寶昌,8日陷康保。張北告急,張垣震動。馮玉祥立即派部隊前往張北布防,並派部隊前往獨石口抵御敵人的進攻。何應欽聞訊,數度派人勸馮取消抗日同盟軍的名義,停止抗日的軍事行動。馮給予嚴厲駁斥。
6月15日,馮玉祥在張家口召開同盟軍第一次軍民代表大會。大會
決定組織抗日同盟軍軍事委員會,作為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領導機關,負責處理同盟軍的軍事、政治、財政、外交等重大事務。會議選舉軍事委員35人,候補軍事委員29人。爾后,由軍事委員會互推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宣俠父等11人組成常務委員會,徐惟烈任秘書長,馮玉祥為常務委員會主席兼總司令。
同盟軍軍事委員會成立后,組織了收復察東的戰役。為打好這一仗,
馮玉祥調集方振武的救國軍、吉鴻昌的第二軍、鄧文的第五軍、張凌雲的第六軍、李忠義的第十六軍等部組成北路軍,以方振武為前敵總司令,吉鴻昌為前敵總指揮,統一指揮作戰。北路軍分成左右兩路,分別由吉鴻昌和方振武兼任總指揮,於6月21日開赴張北附近待命。共產黨員掌握的第二師、第五師均為這次北征的主力。原在張北的察哈爾自衛軍張礪生部及其他地方武裝亦配合行動。
6月22日,張礪生部首戰康保,經3小時戰斗,收復康保。23日,同盟軍兵分兩路:左路軍吉鴻昌、鄧文、張凌雲、張礪生部進擊寶昌﹔右路軍李忠義部直趨沽源。沽源偽軍劉桂棠部於26日通電反正,使偽軍張海鵬之一部陷於孤立,同盟軍擊退該部,收復沽源。7月1日,左路軍在寶昌外圍痛擊偽軍張海鵬、崔興武等部。偽軍遭打擊后東逃多倫,寶昌又告收復。同盟軍完全收復察東三縣后,又乘勝發起多倫戰斗。
多倫為察東重鎮。既是冀、熱、察、蒙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塞外商業中心和軍事要地,由日軍騎兵第四旅和偽軍一部固守。4日,吉鴻昌在大榆樹溝主持軍事會議,決定集中4個師,採取先發制人的方針,一舉攻克多倫。7月23日,同盟軍分路向多倫發動進攻。日偽軍憑借工事與火力,拼命抵抗,攻城部隊奮勇沖擊。12日晨1時,吉鴻昌利用夜色再次組織猛攻。當攻城部隊接近城垣時,潛入城內的部隊立即鳴槍響應。同盟軍乘勢從北、西、南三門攻入城內。經3小時巷戰,日偽軍殘部從東門逃竄。至此,失守72天的多倫遂告收復,察東四縣全歸同盟軍之手,成為“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日偽軍手中收復失地之舉。在察東戰役中同盟軍殲滅日偽軍1000余名,自己傷亡1600余人。
南京政府聞同盟軍收復多倫,決定一方面派部隊進入察省,一方面對同盟軍分化瓦解。從7月9日起,龐炳勛、馮欽哉等部進駐沙城、懷來,王以哲、徐廷瑤等部進駐平綏路沿線,傅作義所部由綏遠沿平綏鐵路向察省逼進。馮玉祥被迫採取一面抵抗日偽軍,一面阻止中央軍入察的對策,調吉鴻昌、方振武等部回駐張北、宣化,由劉桂棠部防守多倫到獨石口之線,孫良城部進駐宣化辛庄子,與中央軍形成對峙局面。
這時,日本駐北平使館武官柴山,為同盟軍收復多倫走訪何應欽,提出此事違反塘沽停戰協定。同時,日偽軍兩萬余人向察哈爾省推進,企圖重新佔領多倫、沽源等地。日軍限令馮玉祥3日內讓出多倫,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馮玉祥下令,對敵人的進攻企圖要嚴加戒備。這時,何應欽又派人赴張家口勸馮。7月28日,蔣介石、汪精衛從廬山電馮,提出勿擅立各種軍政名義﹔勿妨害中央邊防計劃﹔勿濫收散軍土匪﹔勿引用“共匪頭目,煽動赤禍”。馮得電后,極為氣憤,乃於30日發出通電說:“吾人抗日,誠為有罪,而克服多倫,則尤罪在不赦,……祥屢次宣言,一則抗日到底,一則槍口決不對內,如‘中央軍’嚴禁抗日,抗日即無異於反抗日政府,則不但軍事可以收束,即科我以應得之罪,亦所甘心。”
當蔣、汪發電威逼馮玉祥時,蔣、汪政府已完成了進攻張家口的部署,對馮進行軍事壓迫。於是,同盟軍內部出現動搖分化。7月30日,鄧文被人暗殺,李忠義、馮佔海部“自謀出路”,孫良誠稱病休養。馮玉祥在日軍和國民黨軍包圍進逼下,在內部動搖和財政困難情況下,不得不表示,如宋哲元回察,他即交出政權,離察他去。8月6日,宋哲元動身回察,12日到張家口。14日,馮玉祥離張家口返山東泰山。
馮玉祥走后,同盟軍大部被宋哲元收編。唯有吉鴻昌、方振武堅決抗日,並將所部改稱“抗日討賊軍”,轉戰於豐寧、獨石口、懷柔、密雲等地。后在小湯山地區被商震、關麟征、龐炳勛等部,在日軍的配合夾擊下消滅。吉、方兩人脫險逃出。吉鴻昌潛入北平,轉回天津。方振武輾轉到達香港。至此,名震一時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完全瓦解。
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被捕,由法租界工部局引渡到天津市公安局,又轉解到第五十一軍拘留所。在法官審訊時,吉大義凜然,慷慨陳詞。當法官要他交出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名單,否則就要刑訊時,他瞪大眼睛,盯住法官,冷笑一聲說:“我抗日是打日本鬼子救中國,做地下工作,是為中國人民求解放,我隨時准備被捕,隨時准備坐監,隨時准備殺頭,生死早置之度外,你用一句刑訊的話,想嚇唬住我,那是想錯了,我歲一歲長大的,又不是嚇唬大的!”法官張口結舌,面面相覷!11月24日,吉鴻昌就義於北平陸軍監獄。他就義時留下悲壯詩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崛起,是馮玉祥等愛國官兵響應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號召,舉起武裝抗日旗幟,進行聯合抗日的一次偉大嘗試,得到了全國主張抗日的各派政治勢力及廣大民眾的支持和稱贊。它將近半年的英勇奮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鼓舞了全國民眾的愛國熱忱,推動了北方各省以至全國的抗日斗爭。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