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梭鏢大刀到新型傘翼,從輕型傘兵到重裝空投——
武器裝備升級換代
2012年初夏,中原腹地。一架架運輸機掠過頭頂,傘兵操縱國產新型傘翼從天而降。隨著一朵朵傘花漸次著陸,空降兵迅疾發起突擊。
此次成建制超低空跳傘成功,標志著空降兵某部跳傘水平實現新突破。在場的指揮員說:“這次使用的新型低空傘,是由我國自主設計研制的!”
傘是空降兵飛翔藍天的主戰裝備。但在空降兵某部“紅三連”的連史館裡,記者卻看到一件鏽跡斑斑的梭鏢。指導員吳海銘說:“這是我連抗戰時期使用過的,是了解空降兵歷史最生動的文物。”
回眸當年,梭鏢曾伴著該部的前輩們走上抗戰之路。在1938年5月的風陵渡保衛戰中,空降兵某部前身晉豫邊游擊支隊,採取關門打狗戰術,以長矛、大刀、手榴彈、排子槍等簡陋武器打擊日軍,殲敵100余人。
從步兵轉型為空降兵以來,空降兵某部換翼的步履歷歷在目:從第一代圓形傘兵傘,到目前第三、第四代新型傘兵傘、投物傘、動力翼傘等,20余種不同型號、性能各異的傘具裝備相繼列裝部隊,傘兵飛得更快、更准、更靈活,為高空滲透、越點攻擊、精確點穴、垂直打擊提供了有力支撐。
發生巨變的不僅僅是傘具裝備。步入新世紀,自動化指揮系統、傘兵突擊車、傘兵戰斗車、裝甲車等陸續裝備空降兵某部。隨后,該部不斷刷新物資連投紀錄,實施人員和重型裝備一體空降,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掌握了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
從一朵傘花、並蒂蓮、三朵傘花到如今的多朵傘花簇擁的重裝空投,以傘花為縮影的各種裝備的更新換代,使空降兵形成了主戰裝備機械化、作戰裝備空降化、戰場機動立體化。
從游擊作戰到全域突擊,從閉門練兵到聯合軍演——
練就全疆域作戰本領
在空降兵某部前身部隊的抗戰史上,游擊作戰是這支英雄部隊的基本作戰樣式。1943年8月18日,部隊在林南戰役中大膽穿插、游擊作戰,於當日晚攻克林縣縣城,殲敵數百后又主動撤出。8月24日,部隊又向附近敵人出擊作戰,成功擊潰敵軍。
如今,隨著重裝遠程機動成為現實,這支有著抗戰基因的英雄部隊的作戰距離、空降地域和演兵舞台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探索全疆域作戰訓練——
那年隆冬,空降兵某部“拳頭營”在小興安嶺某地域著陸集結后,揮兵向深山老林開進。他們戰風斗雪19晝夜,完成了穿插、分割支撐點等13個作戰訓練科目。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昆侖山脈,空氣稀薄。空降兵某部在高原野戰訓練30余天,官兵戰勝飢餓、干渴、疲勞、寒冷,征服了重重關隘,把天兵征戰足跡留在“世界屋脊”。
某海島上空,一架架戰鷹悄然穿出雲層,轉瞬間數百名官兵彈出艙外,向預定作戰地域飛去。頓時,海灘上槍炮聲、轟鳴聲、大海的咆哮聲交織在一起……
一次次從天而降,在各種極端環境中砥礪“刀鋒”,這支英雄部隊朝著“隨時能飛、到處能降、降之能打、打之能勝”的目標扎實邁進。近年來,該部參與國際反恐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軍事交流活動越來越多,飛出國門邁上了世界舞台——
“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演,中國空降兵與俄羅斯空降兵同一機場起飛、同一高度空降,官兵駕駛新型戰車快速准確地摧毀目標……
“和平使命—2007”上合聯演,空降兵某部在異國藍天上演“閃電破襲戰”……國外軍事專家這樣評論:“中國空降兵顯示出令人矚目的威懾力。”
“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演,空降兵某部與國外空降兵首次執行聯合空降垂直截擊行動,成為演習的一大亮點。
![]() |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