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士勇不懼乏良器——中國抗戰軍民在裝備劣勢下的絕地反擊【2】

2015年06月25日07:52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士勇不懼乏良器

清政府時期的巡洋艦“海圻號”,成為國軍最大的巡洋艦。

氣與劍的對決

面對軍事力量高度現代化的侵略者,戰場上生命的消逝已經不可避免,但中國還是要戰斗下去,她所恃的最大資本就是士兵們強烈的民族精神。中國軍人用賴以制勝的勇氣和生命告訴日軍,“侵略中國是一個出血的戰爭”(陳毅語)。

火器不如人,那就把你拖進冷兵器時代!自1933年長城抗戰,西北軍大刀隊成為中華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輝典范以來,白刃肉搏逐漸成為中國軍人的一種符號,一種毅然決然的精神。汪偽政權曾刊載《八路軍怪魔的游擊戰爭》一文:“(他們)不用槍,隻肉搏……不管火力多麼硬,常硬著頭皮沖上去,即所謂‘光榮’的軀干倒在地上,也不要緊。”彭德懷在1944年對美軍觀察組說:“我們既不是‘怪魔’,也不是‘愚笨’,而是因為缺乏武器彈藥,不能不以血肉之軀與敵寇拼毆。”

如果說白刃戰尚能算是冷兵器下技術與膽量的公平對決,那對付日軍的裝甲戰車,則完全是血肉對鋼鐵的非對稱作戰。隨著侵華戰爭的全面打響,日軍在中國戰場開始大量使用坦克。中國軍隊的輕武器集火攻擊如同給坦克“撓痒”,組織神槍手打坦克觀察窗內的日軍又收效甚微。於是,中國軍隊一旦打紅了眼,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就是那些渾身綁滿了炸藥、誓與敵坦克同歸於盡的敢死隊員們。1939年,日本國內曾出版了一本日軍戰地記者的畫冊《興亞之光》,其中有一幅畫名為《突如咆哮的戰車》。畫中,14名中國士兵用刺刀和手榴彈等簡陋武器與一輛日軍坦克生死決斗,幾名士兵已經犧牲,其他人仍是以死相拼,場面極為壯烈。日本記者本想借此畫表現日軍戰車之神勇,不想卻記下了中國士兵無懼生死的不屈英魂。

“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在大規模的美援到來之前,中國飛行員隻能以鮮血和壯志捍衛著領空,他們在空戰中往往是以一敵眾、以弱擊強,戰機升空幾乎意味著捐軀赴難。南京空中保衛戰,第9飛行中隊的沈崇誨和陳錫純在轟炸日軍艦船時飛機負傷,他們放棄跳傘求生的機會,駕駛飛機沖向海面的日艦。武漢空戰,第4飛行大隊陳懷民在飛機中彈、操縱不靈的情況下,同樣選擇撞向敵機。中國空軍“臨死也要拉個墊背”的不要命打法,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據史料記載,日軍曾數次給戰死的中國飛行員建墓立碑,這並非是日軍“仁義”,而是中國空軍的寧死不屈、殺身成仁,令對手也為之嘆服。

面對武器裝備20倍於己的對手,中國海軍同樣採用“拼命”式打法,在這場民族之戰中發揮著最大效力。當時中國的艦船隻要受損嚴重,基本上都會作出兩個選擇,或拼命撞向敵艦以求同歸於盡,或“自盡”沉於江中以圖阻塞航道,船上將士不願被俘,往往隨船殉國。到武漢會戰后期,中國海軍艦艇基本損失殆盡,但矢盡弓折的中國海軍仍以微弱的力量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戰法——布雷游擊戰。當日本海軍因水雷的莫大阻力改以空軍對付中國海軍布雷船時,官兵們無視空中的轟炸,繼續布雷,死傷慘重,這在世界各國海軍戰史上都是罕見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