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朱德的官德解讀【15】

余瑋

2015年07月06日07: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52年5月1日,朱德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1952年5月1日,朱德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朱德故裡四川儀隴,我到過“德”園。高、寬各22.6米的巨型顏體“德”字,被凹刻於一塊平整筆立的絕壁之上,赫然入目,蔚為壯觀。據同行的當地研究專家介紹,這個特大“德”字取於朱德元帥1961年11月所寫的《辛亥雜詠》詩末簽名手跡,著實讓人深切感受到一代偉人的博大胸襟與豪邁氣魄。如果要為儀隴那氣勢磅礡的巨型“德”字摩岩石刻選一位形象代言人,那我認為品行雙馨的朱德是不二人選。在儀隴,我感受到了當地人崇德厚德的濃郁文化,一首首有關“歌功頌德”的詩文推崇著開國元勛朱德的品德與德行。

朱德出生在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后來考入雲南講武堂,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講武堂畢業后,朱德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但是他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於是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滇軍。不久,朱德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朱德鏗鏘有力地坦陳:“如果為了個人的享受,我就不會來找共產黨了,我可以回到軍閥部隊中去,可以成就個人的功名利祿,但我正因為要拋棄這些,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所以,我才選擇了共產黨!”盡管這次朱德被拒加入中共,但是他沒有失望,他覺得自己的革命信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了。此時朱德主意已定,他要到歐洲去,去留學,到革命的發源地去接觸原汁原味的革命真理,不久經周恩來介紹終於加入了共產黨。

信仰是一個思想陣地,也是一種防腐劑。入黨誓詞的最后一句是“永不叛黨”,在今天和平建設年代,腐敗就是叛黨,因為腐敗背離了黨的信仰。理想信念對順利推進我們事業具有強大的激勵、導向和推動作用,朱德對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矢志不渝值得黨員干部學習。

1928年4月,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及湘南農軍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井岡山勝利會師,史稱“朱毛會師”。時年,朱德42歲,毛澤東35歲。從此,“朱毛”的名字便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朱毛”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長達48年的友誼也由此開始。

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上,朱德旗幟鮮明,慷慨陳詞,嚴肅地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路線,堅決支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張國燾曾出於對形勢的悲觀估計和篡黨奪權的狂妄野心,擅令部隊南下,要求朱德譴責黨中央北進戰略方針,朱德嚴詞拒絕,明確表示:“我是共產黨員,中央北上的決定,我認為是正確的!你不能另起爐灶,你的做法我不贊成,我要接受黨中央的領導,不能當你封的那個委員、這個委員什麼的。”

敢於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是領導干部的時代責任。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朱德始終從大局出發,堅持黨內斗爭的正確方針,耐心宣傳中央的正確主張,深入細致地進行思想工作,耐心說服、教育、團結紅四方面軍的廣大指戰員,克服分裂,最終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會師。從朱德身上,我們要學習他擔當的精神、勇氣與能力。

朱德胸懷寬廣,勇於做自我批評,極力維護革命隊伍的團結。在延安的“搶救運動”中,在廬山會議上,他都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去整人。在黨內政治運動中,朱德特別注重團結,嚴格掌握黨的政策。他不搞宗派,處處以革命大局為重。他說:“我們共產黨人胸襟要廣闊,氣量要宏大,要求自己比要求別人要嚴格一些,有功先歸群眾,有過勇於擔當。”

敢講真話是朱德很鮮明的品格。有的時候,講真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甚至可能會因此遭遇風險,但朱德在官場上是一個愛講真話的“另類”,在他眼裡,不講真話就是對強權的妥協和縱容。我們各級黨員干部應當像朱老總那樣,以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真理,敢講真話,喜聽真話,有效壓縮假話生存空間,逐步鏟除假話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從佃農之子到共和國元帥,朱德一向以身作則,堅持做人民公仆,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模范。他曾經常深入工廠、農村、城鎮、學校、車間、田間地頭甚至到老百姓家中訪貧問苦,調查研究,回去后寫出報告,實事求是地反映情況,並提出具體辦法、意見或對策建議。據統計,從1956年到1966年,朱德在外視察調研就達27次,平均每年外出視察近90天,這11年間他向中央致函致電24封,寫出調查報告13個,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

黨員干部隻有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才能讓政策與民情無縫對接。朱德一輩子把群眾當朋友,拜人民為師,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察民情、聽民意、解民困、惠民生,著實為“人民的光榮”。

1937年11月,朱德的一個外甥從四川老家隨抗日部隊來到山西省的八路軍總部,告訴他家裡人因他參加革命而遭受株連和迫害,家境非常困難。朱德雖身為八路軍總司令,但身無分文,便在山西省洪洞縣給他四川的好友戴與齡寫了一封信:“……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數十年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做捐助吧!”

堂堂八路軍總司令,卻連寄錢盡孝的能力都沒有。區區200元難倒了總司令,於是隻得求助川中好友了,信中充滿了信賴。朱德一生始終以普通一兵和勞動人民普通一員的姿態出現,始終如一地以勞動人民的兒子為榮,克勤克儉,清正廉潔。對於金錢物質享受,朱德看得很淡,他反復強調:“粗茶淡飯,吃飽就行了,衣服干干淨淨,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農中去了。”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對領導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始終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朱德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為執政黨的廉政建設和紀律檢查工作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他要求黨的各級紀律檢查部門,要隨時了解、檢查和糾正黨員干部侵犯群眾利益的行為,使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能密切聯系群眾。

學朱德,學什麼?首先要學他的好作風,不為名利所擾,善於克服各種誘惑,習慣在常規約束和監督下工作與生活,把一切奉獻給人民與黨。他從沒拿過元帥軍銜的較高工資,隻拿行政級別工資。他平時節衣縮食,從工資中積攢了2萬多元存款,去世前囑咐親屬:作為黨費交給組織。中共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收到了以“朱德同志”名義交來的20306.16元,成為朱德的最后一次黨費。

少有人知,朱德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他主張在經濟建設中全黨都要學會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各行各業都要尊重客觀規律。早在1963年3月,朱德在聽取中共陝西省委負責人匯報時就說過:我們要找一條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65年12月,他主持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擴大的第24次會議時講:“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過去我們是學蘇聯的經驗,現在我們要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首次明確提出“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是朱德實事求是精神的彰顯,體現了開國元勛深邃的戰略視野。朱德不尚空談、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創新的品質為人所稱道,如今的領導干部需要的就是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世界眼光。

因世代貧困,朱德的祖輩沒有一個識字的人,飽受沒有文化的痛苦。朱德說:“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蠻橫,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由此,朱德一生都不虛度光陰,對讀書學習機會十分珍惜。他從小就品學兼優,在講武堂是有名的高材生,又有留洋經歷,是我黨我軍少有的具有深厚理論功底的革命家。但他從不滿足,為了探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他一刻也沒有停止刻苦學習,去世前一個月還在認真學習《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朱德去世前5天,精神稍好一點,還對身邊的人說:“今天是‘七一’,報紙發表社論了吧,拿來讀讀吧!”這就是朱德,活到老,學到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全面深化改革是場攻堅戰,新時期,同樣可以從朱老總那裡取經,學習他的堅定理想信念、崇高思想品格和高超政治智慧,堅定不移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邁進。

推薦閱讀:

毛澤東晚年見朱德感慨:“沒有朱,哪有毛”

盤點中共第一代領導人子女鮮為人知的蘇聯歲月(組圖)

揭秘:毛澤東如何評價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7位老一輩革命家(組圖)

朱德是如何成為“紅軍之父”的?

以身作則的朱德:21年從未領過元帥的工資

揭秘:朱德最后一個軍禮敬給誰(圖)?


>>進入朱德紀念館

>>點擊圖片進入有獎競答活動頁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朱德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