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9旬老八路何永福講述抗戰往事:我在,傷員在

戴岳

2015年07月15日10:11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9旬老八路何永福講述抗戰往事:我在,傷員在

 

何永福組織傷員學習。

人物小傳:何永福,山東青州人,1924年出生,1938年入伍,1939年入黨。歷任護士、護士長、醫療隊長、醫院院長、后勤分部副部長、沈陽軍區軍醫學校副校長等職。曾榮立特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1950年參加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

盛夏的一個周末,記者尋訪9旬老八路何永福,聆聽老人講述70年前救治傷員的故事。

梯田挖洞當病房

1941年到1942年,是魯中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時期。日偽軍5萬余人進攻沂蒙山地區,把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縱隊機關等部隊壓縮在方圓不足80公裡的地區,妄圖困死山東抗日軍民。

那時,我任野戰醫院二所醫護班長。為配合部隊打破敵人的清剿和包圍,救治各部隊送來的傷員,根據上級指示,野戰醫院化整為零,分散在沂蒙山地區的東蒙山、西蒙山、中蒙山,由每個醫護班帶領幾十名傷病員隱蔽在老鄉家中。起初,我在東蒙山的一個村庄,負責20多名重傷病員的醫療護理。由於叛徒的出賣及日偽軍對山區村庄頻繁搜查清剿,隱蔽在村裡已不安全,我決定把傷員轉移到山上。東蒙山沒有自然洞穴,那時正值年底,雪已經落了幾場。我思前想后,覺得在大山附近的梯田上挖洞當病房比較合適,於是就發動老鄉在梯田上挖洞當病房。

洞挖好后,用高粱稈和樹枝敷上土作棚頂,用幾塊石頭當門,這就是我們的“病房”。一名傷員一個洞,洞與洞不能相距太近。醫護班就3個人,不僅要打針換藥,還要為傷員送水送飯。白天容易暴露目標,我就帶領兩名護理員起五更爬半夜,一次次行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再摸到山洞裡為傷員療傷,每天往返要走幾十裡路。我們從早忙到晚,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但沒讓一個傷員凍著餓著。

巧妙保護藥品器械

“幾十名傷員藏在洞中就安全了嗎?”記者想破解心中的疑問。

老人的回答十分肯定:戰爭年代在敵佔區,哪有安全保障?有一個醫護小組就出了事。

一次,敵人進山清剿時,一個投誠過來的傷員在洞裡大喊。聽到喊聲,鬼子包圍了這個洞,又是喊話又是打槍,可裡面的另一名傷員堅決拖住他,拉響了手榴彈……

要汲取這樣的教訓,避免無辜傷亡。我們每次給傷員送飯換藥時都格外小心。為傷員換藥時,事先把藥品及醫療器械藏在籃子裡,裝成走親戚的樣子。來到洞口,留一人站崗放哨,一人進洞處置。發現有可疑的人,我們就在山上繞圈子,千方百計把可疑的人引開。一次,我們被敵人盯住,就設法把籃子藏在樹叢中或埋在地裡,再用糞便蓋住,巧妙地保住了珍貴的藥品器械。

我們也曾遇到險情。那天,我們給傷員換完藥離開洞口不遠,被山腳下的鬼子發現。鬼子沖我倆哇啦哇啦大叫,意思是讓我倆下山。我想下山就是死,搞不好還要連累傷員。於是,我們就假意向下走了幾米,拐到一處斜坡處后拼命向山上爬去。鬼子向我們開槍,子彈“嗖嗖”打在山坡上,冒出一處處白煙,被子彈打折的樹枝掉在我們身上。 我們顧不了許多,一個勁地向大山深處跑去,一口氣跑了10多裡才甩掉鬼子。等鬼子撤走后,我們趕回洞中,見傷員們安然無恙,這才鬆了一口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