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洒血沃中華 捐軀筑長城——回望全面抗戰的史詩歷程【3】

2015年08月11日10:29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洒血沃中華 捐軀筑長城——回望全面抗戰的史詩歷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同一場危難前,眾志成城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

發出戰斗的警號!

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

發出戰斗的警號!

——《黃河大合唱》

1936年7月16日,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時說,中國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將主要是依靠中國人民的大聯合。

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抗日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華北平原上一個庄戶人家貼出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抗戰到底”。

最平凡的中國民眾,吼出了最庄嚴的誓言。

在戰時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師生們冒著戰火堅持教學研究,全部8000多熱血學子中,有1100多人投筆從戎,其中包括18歲的詩人繆弘。

就在日本投降前一個月,他犧牲在湖南芷江一次攻擊作戰中,死前留下令后人扼腕的詩句:“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你,我,誰都不曾忘記。”

在北京,滿族將領佟麟閣壯烈殉國﹔在華北,回族健兒馬本齋率部向日軍奮勇進攻﹔在內蒙古,蒙漢人民抗日游擊隊轉戰茫茫大青山,建立抗日游擊政權﹔在雲南,20萬漢、白、傣、黎各族人民開山劈嶺,修建滇緬公路“抗戰生命線”……

將士浴血沙場,民眾舉家赴難,僑胞全力支援,中華大地上的抗日之火風起雲涌。

當年《新聞報》上一則征募救國捐宣言,至今讀來回腸蕩氣:“五千年至祖宗廬墓,億萬年之子孫命運,均將於此最后關頭崛起榮辱……敵人一日不去,抗戰一日不停,抗戰一日不停,捐款一日不止。”

1938年9月12日的《申報》報道:廣西宮城縣西嶺鄉鄉民何煥三,近感國難已極,義憤填膺,特將所有田業,盡其每年收入租谷之300擔,捐作抗日軍糧,且決定抗戰到底,捐助到底,自己另謀生活。

前方與后方,軍人與百姓,國內與海外,凡有華人處,即有抗日聲。

轟轟烈烈的捐贈飛機、車輛、藥品、衣物等活動高潮迭起。僅新疆地區1943年就捐了飛機144架,拉卜楞藏區所捐財物可購飛機30架。

“再會吧南洋,你海波綠,海雲長﹔再會吧南洋,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在這首《告別南洋》的歌聲中,抗日救亡運動席卷了海外華僑社會每一個角落。

南僑機工,一個風華正茂的英雄群體。在陳嘉庚等華僑領袖號召下,4000余華僑青年回國開車、修車,冒著日軍的轟炸,將抗戰物資源源不斷送往前線。其中近半數人犧牲、失蹤,沒有看到抗戰勝利。

“回國那天清晨,父親長跪在祖母房前,他是瞞著老人家回來的。”南僑機工湯耀榮之女湯曉梅流著淚說。

許多機工從未在祖國生活,感召他們回來的,是一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赤子情懷。

向來以寫兒女情長著稱的“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張恨水,此時著成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小說《大江東去》。一句“書生頓首高聲喚,國如用我何妨死”,激勵了多少讀書人!

宜昌,長江中上游分界點。1938年,一場被稱為“東方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壯舉在這裡上演。武漢失守后,大量人員和珍貴物資滯留於此,成為日機轟炸的靶子。愛國實業家、民生輪船公司創辦者盧作孚集中全部船隻,晝夜兼程地搶運。在日機狂轟濫炸下,奮戰40天,終於將人員物資全部搶運到安全地帶,保留了抗戰的珍貴“火種”。

隻因不屈的火種珍藏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勝利的希望從未熄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