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最早發出了救亡圖存的號召,率先舉起了抗日救國的義旗,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對日戰爭宣言》,到洛川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從平型關大捷的戰斗場景模擬,到百團大戰八路軍將領使用過的望遠鏡﹔從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多個版本,到中國共產黨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示意圖﹔從陝甘寧邊區政府施政綱領,到中共七大投票箱和會場復原景觀……展覽通過大量史料全面真實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並貫穿整個主題展覽的始終。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輯研究部副主任李鑫表示:“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並始終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創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動手發動群眾、開展人民戰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協同作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廣大民眾、各黨各派、台港澳同胞、華僑以及大量國際友人都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無數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眾志成城,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長城。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隻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這是四川戰士王建堂出川抗戰前,收到父親贈送的一面旗幟上的兩行字。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旗的左側,父親這樣鼓勵兒子:國家興亡,匹夫有分。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許多觀眾在這一面“死”字旗前久久駐足。面對這面旗子,仿佛依然可以體會到,民族危亡之際,千千萬萬像這對父子一樣中華兒女的深深愛國情懷。
北京密雲縣農村婦女鄧玉芬,先后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抗日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冒險帶領學生秘密生產研制炸藥、籌集軍工物資,支援抗日根據地,國難之際彰顯知識分子愛國情懷﹔馬來西亞華僑李月美女扮男裝參加南洋華僑機工隊,回祖國支援滇緬公路運輸,直到翻車受傷后人們才知道真相,被稱為“當代花木蘭”……
“參觀了抗日戰爭紀念館,令人心潮澎湃。特別是那位老父親給上戰場兒子的旗幟,更讓令人感動。是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觀眾周夫說。
開創未來——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不竭力量
展廳內,一張放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示意圖”,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著這樣一些數字: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戰持續作戰時間14年﹔軍民傷亡3500余萬人﹔1941年秋中國牽制日軍240萬人﹔中國戰區總面積600余萬平方千米﹔參戰人口4.5億﹔抗擊日本陸軍兵力最高達94%……
“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戰時間最長,傷亡人數最多。中國當之無愧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李鑫介紹,此次主題展的一大特點就是單列出以“東方主戰場”為主題的一部分,來集中展示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飽經苦難的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因而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作為二戰的戰勝國,中國參與了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攜手各國人民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和人民著眼長遠,積極促進中日友好。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之間簽署的四個政治文件成為發展中日友好關系的壓艙石。1995年,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村山談話”,首次承認對亞洲國家的“殖民統治和侵略”,並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正視歷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1995年5月,村山富市訪華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時親筆寫下的題詞,在展館大廳內依然清晰在目。
反思戰爭,才能真正維護和平。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任何開歷史倒車的行為,任何掩蓋和歪曲歷史事實的企圖,都不會得逞。
“在日本右翼勢力死灰復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大力弘揚抗戰精神,居安思危,把祖國建設的更強大。中國人民受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我們決不允許那樣的歷史重演。”觀眾褚立民這樣寫道。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銘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經歷了血與火考驗的中華民族,完成了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新振作,一次民族生命的浴火重生。展廳的最后,用鮮紅字體鐫刻著的抗戰精神光芒奪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9月3日,我們即將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鑒往知來,撫今追昔,經歷了戰火淬煉而鳳凰涅槃的古老民族,必將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前行。(新華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朱基釵)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