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浴血晉綏的八路軍電台女台長

何廣華 何明圓

2015年08月25日08: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4年9月30日,四川廣元烈士陵園內,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漢白玉制作的浮雕上,抗日女英雄宋玉生的雕像尤其令人矚目。

上午10時,廣元市暨利州區烈士公祭活動在廣元烈士陵園舉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廣元軍分區等主要領導出席了儀式。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在庄嚴肅穆的哀樂聲中,600多名社會各界群眾,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向宋玉生等13121名烈士敬獻了花籃,並回憶了這位女英雄短暫而悲壯的一生。

1942年5月,八路軍晉綏支隊無線電台台長、無線電支隊長宋玉生帶領全隊戰友,在晉綏抗日根據地的一個無名山崗上,與凶惡的日軍展開殊死拼殺,彈盡援絕之后,為掩護戰友撤退,她獻出了22歲的如花生命……

千裡求學,跋山涉水赴延安

1920年3月,宋玉生出生在廣元縣下河街一個小商販家庭。父親常年經營土特產,因為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生意紅火,家庭逐漸殷實,遂購置門面和房屋多間。7年之后,弟弟宋安邦又呱呱墜地。宋玉生11歲那年,父親因長年操勞患病,不幸離開人世。從此,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一人身上。在宋安邦的記憶裡,姐姐宋玉生是一個活潑開朗,頗有主見,愛憎分明的人。

廣元,古稱利州,是四川最北的城市,也是唐女皇武則天的故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廣元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第二大區域、西線的主戰場。1932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廣元建立10個縣級、55個區級、245個鄉級蘇維埃政權,嘉陵江兩岸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得轟轟烈烈。這些對少年時代的宋玉生產生了很大影響。

宋玉生從小喜愛文娛活動,上小學時便愛唱歌跳舞,尤其喜歡唱的歌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上初中后,她帶頭把長辮子剪成短發,積極從事反對婦女纏足的活動。1934年,宋玉生在廣元照了一張像,照片上的她剪短發,穿學生裝,面帶微笑,青春靚麗,光彩照人。

1935年,因為舊習俗的影響,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母親托人給15歲的女兒說了一門婚事,宋玉生堅決反對,說:“婚姻大事是關系男女終身幸福的大事,完全拋開子女意願,僅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過去了。”她自編、自導、自演《出走》獨幕話劇,表現了她誓與包辦婚姻斗爭到底的決心,在學校演出后,深受全校師生的好評。

1936年9月,宋玉生打聽到陝西西安衛生學校招生的消息,於是決定同陳紹香、吳子華、王秀華等同學一道,遠赴西安報考衛校。

俗話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那時,川陝公路尚在修筑,四個小姑娘家裡貧窮,什麼交通工具都乘不起,隻得背著簡陋的行李,徒步向西安進發。他們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一步步開始了艱難的求學之路。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夜以繼日,餓了就吃點兒干糧,渴了就喝點兒泉水,困了就倒在破廟或草棚裡睡。

整整20多天,他們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腳上磨出無數個血泡,硬是從廣元走到了西安。

可是,當他們千辛萬苦來到西安,好不容易找到西安衛校,得到的答復卻是衛校不招生了。四個小姑娘頓時心涼了半截,可仍然四處尋找適合她們報考的學校。

經過幾天奔波,報考學校的事仍無著落,然而盤纏卻所剩不多了。心灰意冷的陳紹香、吳子華、王秀華決定結伴返回廣元。宋玉生建議再等幾天,到別處碰碰運氣,然而那三個姑娘去意己決,她們隻得含淚告別。

孤身一人的宋玉生徘徊在西安古城,漫無目地的游走,引起了陝西姑娘杜培毅的注意。杜培毅是華縣杜家堡人,家中有父母,三個哥哥和一個弟弟。1927年隨長兄杜鬆壽參加革命,1936年12月在西安西京醫院組織護士救國會,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此時,正值全國抗日運動風起雲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陝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延安成了中國人民的抗日聖地。“到延安去”,成為當時一切向往革命的熱血青年和有識之士的共同選擇。

杜培毅比宋玉生大兩歲,她向宋玉生灌輸抗日救亡的思想,給她講青年人應有的抱負,也給她介紹抗日聖地延安的情況,鼓勵她投身於偉大的抗日戰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宋玉生第一次聽到這麼多新鮮名詞,覺得杜培毅非同一般,並且值得信賴,當即決定與其結為好姐妹,並約定一起去報考延安陝北公學,沒想到竟然被錄取了,她倆高興地跳了起來。

“打斷骨頭還有筋,扒了皮肉還有心﹔隻要還剩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從西安到延安有300多公裡。兩個姐妹背上行囊,和15名熱血青年拄著木棒,一路上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歷盡艱辛,雙腳打起燎泡,兩天走了90裡,到了三原縣。她倆渾身骨頭像散了架,喉嚨冒火,腿腳都腫了起來,再也不能前行,經八路軍三原辦事處介紹到吉陽短訓班受訓。

短訓班條件較好,他們休息了三天便開始上課,一天三頓大米飯,四堂政治課,兩堂軍事訓練,晚上講故事聽,甚至寫畫都有的,兩星期畢業,之后又回到三原,預備還是到延安去。

從三原到延安還有267公裡,兩個姐妹再次匯入11人的隊伍出發,整整十天,她們腳板上打起了血泡,痛得一步一咬牙。但她們毫無怨言,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終於到達了日夜向往的延安。宋玉生說:“從來沒有走這麼多路,這次走了七八百裡地,真是我的幸福和驕傲啊!”

杜培毅進入陝北公學及八路軍通訊學校學習,后在中央軍委二局從事報務情報工作,並與延安兵工廠黨支部書記李宗岱結為夫妻,育有兩個兒子。1946年2月受黨派遣赴東北接管礦山,為戰后恢復礦山,創建我國煤炭工業做出了艱苦卓絕的貢獻。1966年10月調西安煤礦機械廠工作。1988年4月6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西安,終年70歲。

燃燒希望,追求真理心向黨

“知識青年們來到延安,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著軍服,燃燒著熱情,走散到各個方向去。”這是青年詩人何其芳當年對延安的描述。

1937年8月,宋玉生被黨組織安排在陝北公學讀書,在那裡,她度過了人生最難忘的三個年頭。

陝北公學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的一所革命大學。校長兼黨組書記是著名作家成仿吾。陝北公學最初的學員有5個班約300人,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共產黨員,也有國民黨員﹔有工人,也有農民﹔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有紅軍,也有國民黨統治區的干部﹔有十幾歲的青年,也有年過半百的老人。教員有邵式平、周純全、何干之、李凡夫、艾思奇、呂驥、徐冰、陳唯實、宋侃夫等人。

開學那天,毛澤東親自到校講第一堂課,那時沒有課堂、講台和課桌,學員們冒著嚴寒在黃土坡上掄鎬揮鍬,鏟平一塊場地作為課堂,每人端著小板凳,面朝講台一排排坐下,把筆記本放在膝蓋上。毛主席講道:“你們像朝聖進香一樣,一群群地來到延安。你們是來追求真理的,你們的路走對了!我們歡迎你們的到來。……但是,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人,哪裡有咯多房屋給你們住喲。這就要靠我們自己的雙手挖窯洞。今天,我要講的第一課就是勞動。”毛澤東一口氣講了三個多小時,並號召大家要安下心來,認真學點馬列主義。宋玉生聽后深受教育和啟發。

張聞天、陳雲、李富春、王若飛等中央領導也經常來校講課或作報告。1937年10月23日,毛澤東為陝北公學寫下了著名的題詞。1938年3月10日,毛澤東再次為陝北公學題詞:“陝北公學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因為他為抗日救亡而設,因為他收納了全國乃至海外華僑的優秀兒子。”

“窯洞初映晨曦白,急登草鞋拔步發。北風如刀面似割,練兵場上習兵法。”宋玉生被編入七大隊十六班四分隊,這個大隊全是女學生。后來又編入年齡較小的十八班。學習的內容是七分政治、三分軍事。課程設有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問題、哲學、社會科學概論、軍事知識。全體師生還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開荒挖窯洞。

在陝北公學學習、軍事訓練均相當緊張,生活十分艱苦,但宋玉生和學員們的抗日熱情很高,充滿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們高唱成仿吾校長創作的《陝公校歌》:“這兒是我們祖先發祥之地,今天我們又在這兒團聚,民族的命運全擔在我們雙肩。抗日救亡要我們加倍努力,忠誠,團結,緊張,活潑,戰斗地學習!努力,努力……鍛煉成抗戰的骨干。我們忠於民族解放事業,我們獻身於新社會的建設,昂頭看那邊,勝利就在前面!”

宋玉生離開廣元的七年裡,曾經給家裡寄過她在延安的照片,並寫過許多信,由於家人的疏忽,保存下來的僅有三封,她在信中陳述去延安途中和到延安后生活的艱苦,抒發學習和參加各種競賽的歡樂,給母親講述革命道理,什麼知心話都對母親說。

笫一封信:“到了延安我們住的公學,女同志共有一百多人,都是發的軍衣,吃的小米飯,兩個月畢業。媽媽:在這國難期間,一般青年者應給國家做事。我是為了國家民族、自己的前途才到這裡來,雖然這裡很苦,我很願意的———從來沒走過路,這次走了七八百之地,真是我的幸福啊!這裡天氣冷得要命,八月就下雪了,我們恐怕要搬到甘谷驛去,敬祝身體健康!小弟好!玉兒,10月15日。”

笫二封信:“媽媽,您知道現在祖國的危機嗎?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為了要保衛祖國,必須要全國的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的來參加抗戰,一致的聯合起來,爭取我們最后的勝利。可是有一般的民眾,他們不了解國家的情況,所以不願自動的來參加國家抗戰,那我們就要去說服和宣傳他們,可是要有領導他們的人組織他們。所以我就是來上陝北公學,訓練組織群眾的干部,我們所學的畢業之后就要用在農村和城市中去,使他們了解每個中國人應盡之責任,把他們組織起來到前線去,或后方工作,這都要我們去作的,我們不應懶得作下去,勝利之日還是我們的。可愛的小弟弟是怎樣,念書用功嗎?我非常想念他,如有照片,請寄給一張。”

笫三封信:“媽媽,近來,我校特別忙,我是在七隊十六班。因為三四五隊的同志畢業,我們六七八九十隊歡送他們上前線去,又是演劇呵!跳舞呵!……等一切忙的不亦樂乎,而且又是我們七隊競賽。七隊裡又分一二三四分隊,四分隊完全是女同志,在競賽當中,每個同志都想爭取勝利。每個人每班每隊都想爭取飛機,競賽的結果,還是四分隊、女分隊得飛機呵!大家狂叫著‘四分隊勝利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媽媽,這裡的天氣太冷了,每個同志都穿著皮大衣。我呢?連一雙棉鞋也無有的,前次杜培毅的哥哥杜鬆壽寄來一雙棉鞋子,可身上有點冷,我一個錢也無有。媽媽。如有信件等,請寄往採育中學(西安)杜鬆壽轉好了,我現在又編在十八班,我班六個完全是小鬼。敬祝身體健康!玉兒叩!”

在延河水、小米飯、馬列主義乳汁的喂養下,宋玉生逐漸成長起來,1938年底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畢業后,她留在通訊學校學習了三個月無線電技術。該校后來遷至延安以南百余裡的富縣東村。結業時宋玉生堅決要求奔赴抗日前線。在她的一再堅持下,組織上將她分配到晉綏抗日根據地。

離別的前夜,大家坐在炕上,用被蓋捂住腳,唱著喜愛的歌曲,借以抒發情懷。她們深情地唱到:“祖國召喚我們奔向戰場,戰士已整理好出征的戎裝。揮手告別親愛的戰友,報國的豪情立胸中激蕩。同學們,挺起胸膛,讓我們重逢在勝利的前方。”

第二天,宋玉生和一批上前線的同學出發了。大家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送至延安的一條小河旁邊,有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失聲痛哭起來。宋玉生強忍奪眶欲出的眼淚,揮手告別送行的同學們,離別撫育她成長的延安,大踏步向晉綏邊區走去。

壯烈犧牲,戰地血花分外紅

1937年9月下旬,八路軍一二〇師在賀龍、關向應的率領下,於敵側后的晉西北廣大山區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晉西北根據地。1938年5月,一二〇師派出由李井泉率領的大青山支隊向綏遠挺近。12月開辟了綏西、綏南、綏中三塊游擊根據地,逐步同晉西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晉綏抗日根據地。成為敵后抗日軍民創建的19個重要抗日根據地之一。

宋玉生到了晉綏抗日根據地,她工作積極,作戰勇敢,不久就被任命為晉綏支隊無線電台台長,后又提升為晉綏無線電支隊長。宋玉生帶領無線電支隊隨同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一起行動。他們晝夜工作,為八路軍提供了大量情報,使其抓住戰機,反擊日軍的“掃蕩”。

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的時期。日軍對我晉西北根據地和大青山根據地連續進行瘋狂的 “掃蕩”和“蠶食”,並在根據地增設據點,擴大佔領區。晉綏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了三分之一,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

1942年5月的一天,宋玉生奉命帶領無線電支隊,攜帶無線電收發報機,外出執行任務。第二天在行軍途中發現了大批日軍。宋玉生當即命令撤退,然而為時已晚,敵人已經將她們堵截在一個山頭上。危急關頭,為了保守軍事機密,掩護戰友們撤退,宋玉生決定燒毀文件材料,並用石頭砸碎全部無線電通訊設備,然后自己留下來阻擊敵人。

這是一個艱難而又勇敢決定。宋玉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們,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戰友們要她一道突圍,有的堅決要求留下來和她一起阻擊敵人。但宋玉生堅持自己的決定,深情地說:“敵眾我寡,我們不能與鬼子硬拼,你們快走,我來拖住敵人!”看到戰友們遲遲不願離開,宋玉生怒目圓睜,大聲吼道:“快走,執行命令!”戰友們隻好含著眼淚撤走了。

“抓活的,抓活的!”“女八路,快投降吧?”鬼子發現山上是個女八路,便狂叫著往上沖。宋玉生不顧子彈嗖嗖亂飛,頑強阻擊敵人,此時敵人已將她團團圍住,她的槍膛裡也隻剩下3顆子彈。宋玉生隱蔽在一塊大石頭后面,悄不作聲。敵人見無人還擊,便大膽地沖上山頭。當敵人沖到大石頭旁邊時,“叭叭!”宋玉生突然連開兩槍,前面的兩個鬼子兵應聲倒下。

此時此刻,宋玉生的槍膛裡隻剩下最后一顆子彈了,敵人再次發起攻擊。當敵人沖到面前時,宋玉生發出了勝利的微笑,用僅有的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敵人僅看到了被砸爛的無線電通訊器材,還有令他們膽顫心驚、寧死不屈的女英雄遺體。

宋玉生犧牲后,八路軍一二〇師參謀部通報了她英勇頑強、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晉綏日報》、八路軍《軍運報》先后予以報道,並號召邊區廣大群眾和全軍學習宋玉生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推薦閱讀

盤點:歷史上九對擁有兄弟關系的著名共產黨人

珍貴組圖:歷史照片記錄日本投降全過程

組圖:鄧小平與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珍貴合影

組圖:記錄華國鋒一生珍貴瞬間的25張照片

>>點擊圖片進入有獎競答活動頁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