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
魂歸江西共青城
據江西《共青墾殖場志》記載,“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逝世。治喪期間,中共中央批准胡耀邦夫人李昭的請求,將胡的骨灰深葬在江西共青城富華山的青山綠林之中。”“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骨灰由專機送抵江西。”
在安葬儀式上,李昭代表全家講話:“耀邦,你這個農民的兒子,為了黨和人民鞠躬盡瘁,人民不會忘記你。經過我的請求,經過黨中央的批准,把你送回了革命的發源地江西。這裡也是你走向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你在這裡和勇敢拼搏的共青人在一起了。安息吧!”安葬儀式結束之后,李昭將胡耀邦的遺像交給共青墾殖場黨委書記於維忠:“現在耀邦就是共青城的一名成員了,你們懷念他,他也會記住你們,我們也會永遠記住你們。”
1957年,全國建立的國營農場已達710個,拖拉機站300多處。圖為黑龍江國營友誼農場的聯合收割機正在收割小麥。
於維忠是1955年上海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的成員之一。在北京組織青年志願墾荒隊后不久,上海青年也積極響應陳毅市長和團中央的號召,開始組織青年志願墾荒隊的工作。陳家樓等青年給陳毅市長寫信,要求到邊疆開荒,建設共青城,並刺破手背,滴血簽名。陳毅收到信后,接見了他們,並說:“你們的信收到了,我非常高興。不過我要批評你們,寫血書不好,得了破傷風怎麼辦?我陳毅贊揚你們,我到北京去,一定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后來陳毅與毛澤東談話時講到了此事,毛澤東很贊賞青年們的舉動,並建議上海青年到江西去,說那裡氣候和上海接近,吃的是米飯。
1955年10月15日,上海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一行98人奔赴江西。在上海火車站,舉行了隆重、熱烈的歡送儀式。隊員們將團市委贈送的“向困難進軍,把荒山變成良田”的錦旗挂在車窗口,高唱著音樂家司徒漢特意譜寫的《墾荒隊員之歌》與親人告別。10月18日,墾荒隊來到位於南昌、九江之間的德安縣九仙嶺下八裡鄉安家落戶。
上海墾荒隊安頓下來1個多月后,1955年11月,胡耀邦到上海檢查工作,知道了上海墾荒隊已在江西安營扎寨,當即決定前往看望。他和隨行人員趕到南昌后,先乘吉普車后搭拖拉機,於11月29日到達了墾荒隊駐地。一下車,他就沿著山間小道登上荒坡,一一查看隊員們住的茅草棚。
當天,胡耀邦和大家就著咸蘿卜干、黑豆泥一起喝稀粥。胡耀邦邊吃邊聊,問:“茅棚還住得慣嗎?”“住得慣。”一位隊員補充道:“茅棚是我們親手蓋的,我們要永遠住下去。”這時另一位隊員興奮地喊了一聲:“茅草棚萬歲!”胡耀邦笑著說:“茅棚是臨時的,我們隻能叫它3歲,不能叫萬歲,將來要蓋更好的房子,用上電燈電話。”
當胡耀邦問隊員們有什麼要求時,墾荒隊長說:我們這兒還沒有名字。胡耀邦沉吟片刻,說道:“那就起個名字吧,叫共青社怎麼樣?”隊員們齊聲叫好,紛紛要求胡耀邦為他們題寫社名。可是,有紙有墨卻沒有毛筆。有位隊員急中生智,找來一支竹筷,用菜刀劈開一個口子。夾上一小團藥棉,再用線纏住。胡耀邦一邊稱贊這支筆有創造性,一邊寫下了“共青社”三個大字。他還應隊員們的要求,分別在每個人的筆記本上題詞簽名。傍晚臨別時,胡耀邦勉勵隊員們:“戰勝困難,多想辦法,一定要把共青社辦好。”
回北京20多天后,胡耀邦給共青社寄去了書籍、二胡、嗩吶、三弦、籃球和一台鬧鐘。他在信中說:“用稿費為你們買了幾件樂器,供你們文娛活動使用﹔買了書,供你們學習﹔送一隻鬧鐘,願你們和時間賽跑。”
共青社先后經歷了50年代初創、60年代徘徊、70年代起步、80年代大發展的不同階段。盡管大多數隊員因各種原因離開了,但留下的墾荒隊員經歷了各種風波而痴心不改。當年墾荒隊的發起者之一陳家樓此間曾被錯打成右派,停發工資,開除黨籍,但他始終沒有動搖墾荒的信心,一直堅守在共青社。后來有記者問陳是否后悔,陳堅決地搖了搖頭:“沒有當年艱苦卓絕的墾荒,就不會誕生現代化的共青城。”1984年2月,陳家樓和幾名老隊員興奮地將一封厚厚的信件發往北京中南海,收信人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信中他們這樣寫道:“希望總書記在視察江南,路過江西時,再來看一看我們,我們今天的共青社,不僅是有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我們有一座生產車間,一萬多個平方米,七層大樓,並且還有三棟小別墅,空調加地毯。”
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來到闊別29年的共青墾殖場視察。他高興地聽取了上海第一批志願墾荒隊員、共青墾殖場黨委書記於維忠關於“共青”發展的匯報。隨后興致勃勃地視察了工廠、果園等。他感慨萬千:“今天是12月12日,歷史上有過西安事變,張學良是有志者事不成。如今不同了,你們是有志者事竟成。”在當年為於維忠題下“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日記本上,胡耀邦寫上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題詞。胡耀邦和留在共青城的17名老上海墾荒隊員一起合影留念時,說道:“17個加我1個,共18個,18棵老鬆!我們是‘墾友’,是‘棚友’。”此行胡耀邦題寫了新名:“共青城”。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