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幾張報紙,讓毛澤東找到紅軍重生聖地

——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

王天丹

2015年12月11日11:0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幾張報紙,讓毛澤東找到紅軍重生聖地

  毛澤東收到劉志丹的親筆信,興奮地向大家宣布即將到陝北的消息。圖片採自何溶編文、沈堯伊繪《毛主席在長征途中》一書

  ◎劉志丹、習仲勛創立的陝甘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碩果僅存的根據地。

  ◎毛澤東說:“沒有陝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說陝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

  國民黨的報紙讓毛澤東發現了陝北根據地

  1934年10月10日,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8.6萬人,從江西瑞金一帶集結出發,開始了漫漫長征,一路跋山涉水,於次年6月,在四川懋功(今小金縣)和紅四方面軍會師。

  為了尋找長征的落腳點,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多次制定開辟新根據地的計劃,但都因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而未果。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中央決定創建川陝甘根據地,但作為紅四方面軍領導人的張國燾反對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決定,個人野心膨脹,企圖另立中央。中央和毛澤東為脫離險境,連夜率中央紅軍紅一、三軍團單獨北上。9月11日晚,紅一、三軍團到達甘肅省迭部縣俄界村(今高吉村)。次日,在此地舉行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堅持北上方針,可以首先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造一個根據地,再向東發展。盡管如此,俄界會議對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仍無定論。

  俄界會議后,中央率紅一、三軍團繼續北上,攻克甘南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到達甘肅省岷縣哈達鋪鎮(今屬宕昌縣)。在毛澤東思考“下一步紅軍往哪裡走”的問題時,紅一軍團偵察連連長梁興初和指導員曹德連化裝先行進入哈達鋪鎮,搜集了大量近期的《大公報》,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耿飚也搜集到一張貼在牆上的《大公報》。這些報紙,讓毛澤東有了答案。

  7月23日《大公報》報道:

  山西軍閥閻錫山於七月二十二日在綏靖公署省府紀念周報告上說:“陝北匪共甚為猖獗,全陝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縣,半赤化者十余縣,現在共黨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有擴大區域威勢。”“全陝北赤化人民七十余萬,編為赤衛隊者二十余萬,赤軍者二萬。”

  8月1日《大公報》報道:

  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則說:“盤踞陝北省為紅軍二十六軍,其確實人數究有若干,現無從統計,但知其槍有萬余。匪軍軍長劉志丹轄三師,為匪主力部隊,其下尚有十四個游擊隊。此外各種小組及赤衛隊等則甚多。匪軍現完全佔領者有五縣城,為延川、延長、保安、安塞、安定等。靖邊一度陷落,頃已收復。本人自去歲開到陝北接防擔任剿匪后,與匪大小戰不下百余次。其后因擾亂綏遠之楊小猴匪部竄至陝境,本人抽兵前往堵剿,同時馮欽哉部又調至陝南震懾,以防范徐海東匪部,官兵之力量薄弱,匪軍之防地乃愈擴大。當時曾被佔有十縣之地,防線延長,交通不便,如是剿匪更為不易。現在陝北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

  毛澤東由此知道在陝北還有一塊幾乎與江西中央蘇區面積一樣大的根據地。毛澤東眼睛一亮,明確了紅軍長征的目的地——陝北蘇區!

  9月21日,在哈達鋪鎮關帝廟召開了團以上干部大會,會上宣布紅一、三軍團和中央縱隊整編為陝甘支隊,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支隊下轄三個縱隊,分別由一軍團、三軍團和中央縱隊改編。陝甘支隊全軍約七千余人,作戰部隊約六千人,大部分是政治堅定、作戰勇敢的紅軍干部。9月27日,陝甘支隊到達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次日,在此舉行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上決定放棄俄界會議確定的行動方針,率陝甘支隊迅速北上,同西北紅軍和紅二十五軍會合。會議正式決定把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在陝北保衛和擴大蘇區”。

  10月10日,陝甘支隊翻過六盤山,抵達甘肅省鎮原縣三岔鎮,劉志丹派來尋找中央紅軍的代表在這裡與陝甘支隊相遇。毛澤東看到劉志丹的親筆信,心情無比振奮,他當即登上山坡,揮舞著手中的信,向大家宣布就要到達陝北根據地的消息。

  10月19日,毛澤東率部隊進駐陝西省延安市吳起鎮。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布:陝甘支隊自俄界出發已走了兩千多裡,到達這一地區的任務已經完成。敵人對於我們的追擊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我們的任務是保衛擴大陝北蘇區,以陝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至此,行程兩萬五千裡,縱橫十一省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