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峰
(《新湘評論》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2015年9月3日,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將軍逝世,享年101歲。
張震,湖南平江長壽鎮人。兩次參加授銜: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授銜被授予中將﹔1988年9月,解放軍恢復軍銜制被授予上將。新中國成立后,我軍共授開國中將177名,張震將軍是其中最后一位逝者。
張震將軍的一生堪稱傳奇。
張震(中)與粟裕(左)等商討作戰計劃
戰爭年代橫戈馬上行
1929年10月,時年15歲的張震被鄰居“忽悠”參加了國民革命軍錢大鈞教導第3師某連,接受了初步的軍事基礎訓練。1930年4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會師平江,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將軍聞訊后借口探親請假回家參加了紅軍,並被分配到特務大隊當宣傳員。
在紅軍隊伍中,青年張震作戰勇敢機靈,沖鋒在前,經歷了無數次惡戰,其慘烈程度非筆墨所能書。紅軍時期廣昌戰役后期,時任紅10團3營代理營長的張震命令司號員吹號調7連增援,見司號員瞪大雙眼,一動不動,張震立即明白,其耳被震聾了,即用手勢示意。司號員恍然領悟,舉起軍號,鼓起雙腮,張震竟未聞其聲,更大急。此時,張震才知道,自己的耳朵也被震聾了。張震晚年曾沉痛回憶,廣昌戰役紅軍共傷亡5000多人,其中三軍團就傷亡2700多人。就在這次戰斗中,張震中彈負傷,又發瘧疾,被送往后方醫院治療。
張震將軍頭腦清醒,思維縝密,紅軍時期初露治軍才干,帶兵治軍打仗有點子、有辦法,心中有數,常奏奇效。
紅軍時期,張震參加了五次反“圍剿”戰斗。1933年8月,時任連政指導員的張震接到上級命令,要求他們從敵人重圍空隙中突圍出去。為了完成任務,張震想辦法,動腦筋,在出發前動員時,提出非常明確的要求:不准講話,不准咳嗽﹔不准打手電,並要求把燈泡摘下來統一保管﹔為了防止行軍鍋的碰撞聲,他還要求用毯子把行軍鍋包起來。全連靜默急行軍一夜,迅速跳出包圍圈,並及時參加了打開缺口的戰斗。
在紅軍長征中,張震任紅三軍團第4師10團通信主任,管理通信排、電話隊、司號班,負責通信聯絡、設防和宿營時布置警戒等工作。某日,團長命張震率一偵察排深入敵區偵察。張震沒有盲目行動,先至某集鎮尋找一可靠向導,與之商定行進順序:向導打傘前行,相距百米后為便衣手槍班,再后是張震帶的一個機槍班和兩個長槍班。如發現敵情,向導即打傘報警。此次行動,由於組織嚴密,暗號明晰,隊形互為犄角,孤軍深入敵區,竟有驚無險,毫發無損,圓滿完成偵察任務。
張震的治軍帶兵才干,得到了時任師政委黃克誠的關注。紅軍長征前夕,黃克誠到醫院看望傷員,見到張震問:“你就是張震嗎?”張震點頭。黃克誠接著說:“你在前線打仗不但勇敢,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小伙子了不起呀!”張震由此受到黃克誠的青睞,被調任10團作戰參謀,從此逐級晉升,一直到八路軍總部參謀,成為我軍高級指揮機關的著名“高參”。
抗日戰爭爆發后,張震先后任八路軍總部參謀、新四軍游擊支隊參謀長、新四軍第4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協助彭雪楓、鄧子恢等率部挫敗日偽軍1942年冬季“掃蕩”,鞏固和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地。
張震將軍回憶抗日戰爭時言,都是橫戈馬上行,平均五六天就有一次較大的作戰,小戰斗則不計其數。將軍指揮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成立僅一年時間,就消滅日偽軍6000余人,繳獲槍支1700余支,子彈4萬余發。
其時,張震在《周年回憶》中總結了以下幾點開展敵后游擊戰經驗,在新四軍中影響甚大:
一、隻要積極進攻,爭取主動,用劣勢武器是可以戰勝裝備優勢的敵人的﹔
二、敵人向我進攻時,我們不但要一夕數遷,迷惑敵人,而且要迂回到敵人的側背去打擊敵人,鉗制敵人﹔
三、對敵人要迂回包圍,我正面部隊不應太大,主力應由側面去包圍迂回敵人,以抗擊敵人的迂回包圍﹔
四、組織戰役時,不但要注意敵我對比,地形條件,更需要計算時間(接敵時間、戰斗時間、援敵到達時間等)﹔
五、改造地形(挖路修工事),加強群眾工作,造成人山人海,這是敵人無法戰勝我們的力量﹔
六、加強偵察,組織偵察網,組織自行車隊的便衣遠探,規定信號報告等﹔
七、厲行除奸工作,防止反革命奸細混入,消滅汪派、托派、漢奸們的活動﹔
八、堅持團結,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妥協投降,反對分裂。
在解放戰爭中,張震將軍先后任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等職。將軍能參善謀,殫精竭慮,協助陳毅、粟裕參與指揮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大兵團作戰,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49年8月,華野在山東曲阜召開了縱隊以上干部會議,專門研究濟南戰役問題,經過數天充分討論,粟裕下達了攻城的最后決心。會后,張震立即組織起草了詳細的濟南戰役計劃。此計劃上報軍委后,軍委於9月2日批復:完全同意所提攻濟及打援之整個部署。
淮海戰役發起后,張震與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採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9年5月初,第三野戰軍發出了淞滬作戰命令,拉開了解放上海的序幕。張震將軍豪言,此作戰命令,即為自己根據陳粟指示於蘇州三野司令部起草的。將軍言,淞滬戰役中攻克上海,是其經歷的最復雜一仗,不僅是軍事戰,還是政治仗、經濟仗、外交仗。
解放上海戰役發起后,為了盡量減少戰爭損失,使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張震將軍和司令部機關反復研究,先做足大軍入滬的准備工作,閱讀了有關上海的大量調查材料,包括社情、建筑、工廠、水電設施、交通情況及外事單位等,然后制定了圍攻上海戰役之計劃。
張震回憶,此計劃的主導內容為:盡可能把上海的敵人調出外圍打,在攻打時,要努力使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少受損失和破壞,包括公私建筑物。還明確規定,部隊進城作戰,不得使用火炮等重武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張震隨粟裕進城,上海市完整回到了人民手中。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