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 蘇振蘭
陳錫聯,14歲參加徐海東、詹才芳領導的紅軍游擊隊,15歲成為紅一軍第一師第三團戰士,在徐向前領導下馳騁鄂豫皖,一步步成長為人民軍隊著名將領:紅軍歲月裡,他當過紅四方面軍團政委、師政委、師長﹔抗日戰爭中,當過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團長、旅長,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中,當過晉冀魯豫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軍委炮兵司令員、沈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一度主持過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37年8月,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奉命組建時,陳錫聯還不到23歲,他懷著國家恨,民族仇,揮戈前線,一直戰斗到1943年8月奔赴延安為止,整整與日軍周旋了6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所呈現的正是他在抗日戰場上的風採……
“你們團單獨行動,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
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8月25日,陝北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其中,紅軍第十師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七六九團,紅十師師長陳錫聯擔任第七六九團團長。全團計2900余人,全部是紅軍精英,是第一二九師的拳頭。
9月30日,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率領第七六九團與師前方指揮所,組成先遣隊,從陝西富平庄裡鎮出發,日夜兼程,向山西挺進。北上途中,劉伯承和第七六九團團部坐在一節車廂裡,他對陳錫聯耳提面命。在后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陳錫聯仍然激動不已:“利用這個機會,他向我們精辟地講解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講述如何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等一系列問題。劉師長以其豐富的軍事實踐和高深的理論造詣,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生動的政治課、軍事課,使我獲益匪淺,終身難忘。”
此時的陳錫聯雖然領導著3000多人的隊伍,但他畢竟還是個年輕人,開朗活潑。而劉伯承當時45歲,沉穩持重,時時處處有長者風范,對年輕干部尤為關愛。在談話中,劉伯承常常為陳錫聯等縱論戰局:國民黨部隊在晉北集中了那麼多部隊,但在日軍面前卻一退再退。他們隻會用正面阻擊的辦法,怎麼能擋住強敵呢?依我看,要保衛太原,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要用“扼咽拊背”的辦法。
陳錫聯問:“怎樣才能‘扼咽拊背’呢?”
劉伯承說:“所謂‘扼咽’,就是要守住忻口、娘子關兩處要沖。所謂‘拊背’,就是從側背后打擊敵人。國民黨部隊在忻口、娘子關擔負‘扼咽’的任務,是正面防御戰,但能不能守住咽喉之地,還很難說,我看是凶多吉少。我們的任務是拊擊敵人的側背,配合正面作戰。不管他們是否能扼守住要沖,我們一定要在側背后狠狠地打擊敵人。”
陳錫聯急切地問:“我們團的具體任務是什麼?”
劉伯承說:“你們團的任務,是在崞縣(注:今山西省原平市)東北側擊從雁門關向忻口前進的日軍。你們團單獨行動,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
一路上,劉伯承還手把手教陳錫聯等掌握、使用新的作戰指揮手段,教大家如何佩帶使用防毒面具。針對陳錫聯等年輕干部過去打仗不大注意熟悉地形和不會搞沙盤作業的弱點,劉伯承多次教他們搞沙盤作業。有時到站停車,他就在站台邊擺上幾堆沙子,蹲著給大家講解,用眼鏡盒、茶缸做道具,一次次搞現場演示。演示中,他反復強調說:千萬不要小看沙盤作業,小范圍的作戰預先用它擺一擺,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打起仗來把握就大得多﹔即使是一般性的訓練,結合戰例擺一擺也大有好處。
劉伯承對通信聯絡問題也很重視。剛上火車,他就叫陳錫聯派人從車頭到車尾拉上電話線,而且是復線。一路上,他經常讓陳錫聯與車尾保持聯絡,有時他還親自搖一搖電話機,聽聽是否通暢。劉伯承言傳身教,陳錫聯受益良多:“劉師長重視通信聯絡的做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后我不論到了哪裡,隻要條件允許,都要帶上電台,及時溝通與有關方面的聯系,很少吃虧。”
很快,劉伯承要去五台山開會了,臨分手時,他緊緊握住陳錫聯的手,再次叮囑:“你帶第七六九團單獨行動,要抓住戰機,主動殲敵。我們師抗日的第一仗就看你的了。第一仗可以打小一點,但這第一炮一定要打響。”
陳錫聯鄭重表態:“請師首長放心,我們堅決執行上級指示,發揚我軍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抓住戰機,打好一二九師抗日第一槍!”
1937年10月18日夜,陳錫聯根據劉伯承“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的指示,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結果擊毀敵機24架,斃傷日軍警衛部隊100余人,創造了以步兵殲滅大量敵機的光輝戰例。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接到報告,興奮之下請駐地群眾和他一起算了一筆賬:一架飛機值多少錢?這些錢能買多少小米?這些小米又能讓多少人吃一年?賬未算完,群眾熱烈鼓掌,歡呼我軍取得了又一次重大勝利!
陽明堡戰斗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太行山,當地群眾編了一首歌謠傳唱:萬裡長城萬裡長,雁門關下古戰場,陽明堡裡一把火,鬼子飛機一掃光!
作為第一二九師抗日首戰,陳錫聯沒有辜負劉伯承的諄諄教誨。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