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芬蓉
二、泉州人民的抗日救亡斗爭
泉州人民有著反侵略的光榮傳統。九一八事變后,泉州各校學生紛紛走出校門,舉行集合游行,成立學生反日救國會。而后,為更廣泛地開展反日斗爭,1931年9月30日,成立晉江各縣反日救國會,組織召開救國大會並舉行示威游行。同時,各校組織宣傳隊、糾察隊和義勇隊,開展抗日宣傳和抵制日貨運動,掀起抗日救國的熱潮。一二·九運動爆發后,泉州熱血青年再次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號召各校學生團結起來,援助華北學生愛國運動,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七七事變后,日軍全面侵華。在這危急時刻,中共中央發出“共產黨員應實際上成為各地救亡運動與救亡組織之發起人、宣傳者、組織者”的號召,中共泉州地方組織堅決執行中央的指示,廣泛發動各階層人士和廣大民眾加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成立各種抗日救亡團體。九一八事變后,泉州社會各界滿懷愛國之情,迅速行動起來,成立各種抗日救亡團體開展救亡活動。1931年9月,泉州學聯和各校師生就聯合工人、店員組織泉州反日救國會,開展宣傳反日救國和抵制日貨的活動。1933年4月,中共惠安特支組織東北義勇軍抗日后援會,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募捐慰問品,發動學生寫慰問信,以實際行動支援東北人民抗日斗爭。1935年12月下旬,泉州各中學師生響應北平學生一二·九愛國運動,成立晉江學生援助華北學生救國運動聯合會,舉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1937年8月初,泉州國民黨當局成立了各黨派聯合組織的福建省抗敵后援會晉江縣分會(簡稱晉江縣抗敵后援會),中共晉南工委書記李剛指派中共黨員辜仲釗組織人員參加晉江縣抗敵后援會。與此同時,其他各縣也先后成立抗敵后援會和婦女抗敵后援隊。緊接著,泉州社會各界也都行動起來,相繼成立了泉州文化青年抗敵后援會、泉州民船船員抗敵后援隊、泉州文化青年抗敵服務團、晉江婦女抗敵后援隊、泉州人力車工人抗敵后援隊、工人抗敵后援隊等。在泉州的台灣同胞也組織抗日復土同盟會。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福建分會也在泉州成立。這些抗日救亡團體建立后,積極開展慰勞、征募、宣傳、罷工罷課、抵制日貨等抗日工作,喚起了泉州百姓的愛國救亡熱情,成為泉州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活躍組織和堅強后盾。
各種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泉州各種抗日救亡團體建立后,深入開展抗日宣傳、慰勞將士、抗敵募捐、救助難民、抵制日貨等運動,激起了廣大民眾的愛國救國熱情,影響很大。1931年10月6日和1933年6月7日,泉州各界兩次總罷業,分別有2萬余人參加集會游行,形成聲勢浩大的抗日浪潮。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最活躍的形式是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以共產黨員為主要骨干的晉江縣抗敵后援會成立了宣傳工作團,組成若干宣傳隊,分赴南安、永春、安溪各縣鄉村演出、講演,組織討論會,舉辦抗戰刊物展覽等。每到一地,觀眾雲集,反響很好。泉州音樂界成立晉江抗敵歌詠研究社,中共泉州中心縣委以此為基礎組成宣傳工作團歌詠教導團。各縣的抗敵后援會以共產黨員為骨干也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抗日宣傳活動,有抗戰形勢講演會、歌詠大游行、畫展、抗日劇演出、抗敵燈謎晚會等。泉州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開展,激起了廣大民眾的愛國救國熱情。
積極自救,守望相助。抗戰全面爆發后,泉州人民很快行動起來,積極開展自救。1937年9月中旬,晉江縣總工會成立工人抗戰后援隊,下設運輸、交通、擔架3個大隊、28個中隊和一個獨立小隊,共有隊員1700多人,隨時准備投入抗日救援。1938年3月,南安縣開始自毀公路以防日軍入侵。此后,泉州沿海公路、泉永德公路、福泉公路等陸續自毀,以防日軍入侵。同年6月,停泊在石井港的“泉州”、“涵江”、“永樂”、“福泉”等4艘輪船被鑿沉,以防日艦駛入安海港。與此同時,泉州成為廈門和金門的遷移后方,接收了大量難民和機構遷移。1937年10月和1938年5月,金門、廈門相繼淪陷后,一批批難民逃往泉州,泉州地方當局和抗敵后援會在開元寺、溫陵養老院、平民救濟院、婦人養老院設難民收容所從事救濟,為時3個多月,收容難民近5萬人。1939年1月,華僑葉乃矧、商戶蘇由甲捐資倡辦德化鳳林慈兒院,收容永春、德化、大田縣孤貧兒童及前方陣亡將士遺孤。4月,德化縣接收來自廈門、金門、莆田、晉江等地難民684人。1937年10月和12月,廈門集美中學、師范、商業學校、農業職業學校、水產航海學校等相繼遷到安溪。為避免日機轟炸,在泉州的省立晉江中學、泉州泉中、培元中學、晦鳴中學、民生農校、養正中學等也相繼內遷德化、安溪及南安等。泉州人民的積極自救和守望相救成為閩南人民抗日救亡運動中特別的內容。
武裝自衛,保國保鄉。廈門、金門相繼淪陷后,泉州地區成為前線,日軍飛機時常入侵沿海集鎮上空搔擾破壞,形勢驟然緊張起來。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精神,決定在晉江、南安地區廣泛發動群眾,組織地方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8年10月,泉州中心縣委邀請晉江、南安24個鄉的28個聯保主任到南安官橋深坑鄉舉行聯席會議,作出了建立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的決定,提出了保國保鄉的口號。泉州各界人士對建立抗日武裝都十分支持,許多人爭著報名參加抗日隊伍,還紛紛捐餉捐糧。通過一段時間的組織發動,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配備了各式各樣的武器,對泉州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起了較大的鼓舞作用。在泉州人民反日抗日熱潮下,當地的漢奸組織“中日防共懇親會泉州分會”、“泉廈第十二戰區同盟會”和“白衣軍黨”均被破獲,而德化匪首張雄南亦在1939年5月被剿而斃命。1940年4月19日,南安水頭、石井、蓮河、大嶝及金門等地抗日志士組成的“金門復土救鄉團”40余人,配合國民黨軍夜襲金門之侵犯日軍,殲敵50多人,繳獲機槍2挺、步槍10余支。泉州人民的武裝自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軍的進犯。
(本文作者系中共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福建黨史月刊》2016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