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海南人的長征故事

2016年10月10日16:07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海南人的長征故事

  紅軍時期的雲廣英和陳英夫婦。

  戰爭年代的開國大將張雲逸。

  庄田在雲南。

  在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之際,筆者根據多年來採訪和搜集掌握的資料,整理出以下幾位海南籍紅軍官兵在長征路上的故事,以饗讀者。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長征,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壯舉之一,在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隊伍裡,至少有8位海南人的身影:張雲逸、周士第、庄田、謝飛、符確堅、雲廣英、林青、陳銑……

  其中,瓊山人、紅三軍團的陳銑犧牲得較早,他的個人相關資料已經難以查找。

  2013年2月,隨著女紅軍謝飛同志逝世,這些青史留名的海南兒女都已不在人世,但他們的故事還在流傳,紅軍長征的精神仍需要我們發揚光大。

  張雲逸 架烏江浮橋,甩掉敵軍8個師

  跟隨中央紅軍長征,張雲逸工作職責多次變動,帶過先遣隊、工兵營和后方收容隊,3次臨危受命,竭忠盡智,出色完成任務。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時,張雲逸在紅八軍協助指揮部隊,不久即擔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委縱隊先遣隊司令員。這是他在長征途中第一次臨危受命。在作戰部隊中,隻有能力非常全面,而且被信任的人才會被委任先遣調查工作,張雲逸能夠在這個時候被任命為先遣部隊司令員,可見在軍隊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當時他42歲,在紅軍中算年齡偏大的了。

  湘江戰役后,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加上國民黨軍隊在四周布下重兵,始終緊咬追擊,紅軍已無法根據原有計劃行軍,需立即查明前方敵軍虛實,選擇兵力薄弱地區進行突破。負責先遣調查工作的張雲逸冒險深入敵區,調查到國民黨軍在貴州的兵力較為薄弱,他及時向中央匯報。

  毛澤東根據情報,力主紅軍西進,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這個決定避免了紅軍與國民黨軍再次硬碰硬,后來情報部門証實國民黨軍已在紅軍原計劃北上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毛澤東這個決定使得紅軍避開了國民黨軍設下的埋伏,保住了主力部隊,並把國民黨軍拋在了后面。

  進入貴州境內后,“烏江天險”阻擋了紅軍的去路。中革軍委將架橋協助部隊渡河的重任交了張雲逸,讓他領導工兵營用竹筏和門板架成橫跨烏江的浮橋。再一次臨危受命,張雲逸深知任務艱巨,如果紅軍不能順利渡河,勢必要和追兵背水一戰,兵力損失在所難免。他連夜率軍委工兵營趕往江界河渡口。他們用大簍子裝滿石塊,中間交叉長木棍做錨爪,制成石錨解決浮橋的固定問題﹔橋體則用竹筏和門板架成。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驗收浮橋時,親自走到浮橋上,這踩踩,那晃晃,感覺浮橋非常扎實,贊不絕口。

  浮橋最終保証了中央紅軍強渡烏江的勝利,敵軍的8個師被甩在烏江以南。《張雲逸傳》記載稱:“毛澤東走在浮橋上,稱贊說:真了不起,我們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這樣的橋,世界上都沒有。”

  遵義會議后,回到領導崗位上的毛澤東指揮了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等戰斗,暫時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然而,由於長期行軍作戰,不少官兵因生病、營養不良等原因開始掉隊。收容落伍人員、鞏固部隊成為紅軍奪取瀘定橋后的一個重要任務。1935年6月1日,中革軍委又委任張雲逸率干部團的上干隊(軍委干部團上級干部隊)組成收容隊,張雲逸再次勇擔重任,第三次臨危上陣。他要求收容隊員要做好收容對象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堅定地走下去﹔要求醫務人員想盡一切辦法治療傷病員,使他們盡快恢復體力﹔要求大家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在他的領導下,收容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互相鼓勵、互相攙扶,前進步伐也越來越快,終於在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夾金山后,與中央縱隊會合。

  這些被收容的戰士,幸存下來的大都成為新中國的棟梁。

  庄田 反反復復過了3次草地

  在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會師之前,庄田的重任是率部掩護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紅軍主力進行轉移,多次浴血奮戰,英勇殲敵。他曾對兒子說:“毛主席走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但也付出巨大代價,從8.6萬人銳減至3萬人,參與作戰的庄田即是幸存者之一,那年他28歲。為掩護紅一方面軍主力和中共中央機關突破重重封鎖,庄田率部隨一方面軍紅九軍團團部從江西子都到貴州湄潭的80多天裡,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終於把敵人甩在后面。但到達貴州時,他所率第55團已由長征出發時的2000余人減至1000余人。

  1935年2月,紅九軍團由原來的3個師整編為3個團,即第七、八、九團,庄田是第八團政治委員。隨后,他又參與率領紅九軍團脫離主力單獨執行掩護任務2個多月,在金沙江、烏江等地輾轉作戰上千裡,多次擊退敵人進攻。這期間,庄田參與指揮過不少值得稱道的戰斗。老木孔戰斗是其中一個。這是位於貴州遵義東北的一個小墟鎮,第九軍團轉移到這裡時發現敵軍7個團正欲經過此地追擊我軍,遂決定進行伏擊。

  紅軍先在灌木叢中掩蔽起來。庄田指揮的第八團,從拂曉一直等到10點多鐘才把敵人等來。為了攻擊敵人指揮機關,他們放過了前面3個團。戰士們很不解,見敵人人困馬乏心急欲戰,庄田卻按兵不動。直到下午2點左右終於等到敵指揮機關,庄田率領戰士們一躍而出,不到20分鐘,敵指揮機關就被打掉,同時過來的2個團也被八團和七團合力吃掉。這一仗是紅九軍團轉危為安的一仗,庄田的指揮得到軍團首長的稱贊。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張國燾所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之后中央決定由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中革軍委副主席,將一方面軍編為左路軍,四方面軍分編中路軍和右路軍。庄田率團被編入右路軍。

  按照中央部署,張國燾應率師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然而他卻認為向南進攻更有利,於10月率部南下川康,宣布另立“中央”,分裂黨和紅軍。由於張國燾的錯誤,庄田和部隊即將過完一片草地時又不得不南下,南下待不下去又北上過草地,如此反復共過了3次草地。

  庄田曾回憶說,過草地時紅軍已極度虛弱,每天都死人。沒有吃的,他自己的馬都拿來吃了,然后就煮皮帶,切成小塊,硬邦邦的。最困難的時刻,庄田的指揮才華“救”了自己一命。那一次,隨第五軍團過雪山,由於長期作戰,庄田腿部受傷嚴重已經不能行走。由於行軍困難,許多無法行走的官兵都被留下,庄田也跟團長董振堂反映自己不願拖累部隊。董振堂說:“誰都能扔下,庄田不能扔。他會打仗。”硬是叫人抬他過山。

下一頁
(責編:黃瑾、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