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07:5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今天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懷疑錢學森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原因可以歸納出若干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就從錢學森人生的選擇講起,或許能為當今年輕人提供一點啟迪和參考。
報考大學時,錢學森父親叫他先聽聽大家的看法,再填報志願。他中學數學老師認為他數學好,應報數學系,將來當數學家﹔而國文老師認為錢的文章寫得好,要報中文系,將來當作家﹔而錢學森的母親希望子承父業,學教育﹔還有老師認為錢學森藝術上有天賦,建議學畫畫、學作曲,將來當畫家、作曲家。而這時的錢學森已有他自己的主意。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選擇:要學鐵道工程,給中國造鐵路。中學時,他經常聽老師講孫中山、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孫中山給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設想,讓衰敗的中國迅速復興,提出要發展交通、尤其要發展鐵路交通,讓鐵路像人體的血管一樣通向國家四面八方。錢學森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想到中國的鐵路多是外國人鋪設的,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所以報考了當時全國最好的大學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的是鐵道機械工程專業,當時叫鐵道門。
正當他憧憬著立志做詹天佑式的工程師的時候,發生了“一·二八事變”。在校園裡目睹著天空中的日本飛機,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選擇:要改學航空工程。他要學習能打下日本飛機的本事。為此他用業余的時間把校區圖書館裡所有的航空方面的書都讀完了。錢學森從交通大學畢業后報考國家第二屆“庚款留學”公費生,專業是航空工程,當時叫航空門。他以當年航空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開始涉足航空工程。
錢學森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讀研究生,一年后獲航空工程碩士文憑。在學習過程中,他感到當時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據,基本上是經驗,少有理論指導。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論,並以此來指導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主意一定,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選擇:從做一名航空工程師,轉為從事航空理論方面的研究。他向當時航空理論研究的最高學府加州理工學院提出申請,並且隻身一人來到學院敲開了后來他的導師馮·卡門教授辦公室的門。經過口試,馮·卡門教授非常滿意這個年輕人,錄取了他。
上個世紀50年代,錢學森回國,國家做出了要研制中國自己的導彈、火箭的戰略決策,有關方面詢問錢學森,中國人自己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的答復非常肯定。但並沒有料到國家會把研制導彈、火箭的任務交給他,並且讓他來負責、讓他來領軍、讓他來做技術方面的“頭”。國家的需要使得錢學森做出了他人生的第四次選擇:從學術理論研究轉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設。錢學森晚年曾經跟他的秘書說:我實際上比較擅長做學術理論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國家叫我干,我當時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沒有想那麼多就答應了。
做起來以后才發現原來做這個事困難這麼多,需要付出那麼大的精力,而且受國力所限隻給這麼一點錢,所以壓力非常大。但是錢學森既然以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選擇,就義無反顧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中國航天事業。(摘編自2015年5月5日《科技日報》 錢永剛/文)
頻道精選
“紅色后代談長征”系列特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