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劉華清:孤軍長征的見証

吳志菲

2016年10月13日08:1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劉華清偶爾在家中下廚

1989年2月,劉華清與嫂嫂、姐姐、弟弟在故居門前留影

劉華清,上將,有“中國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美譽。

這位出身放牛娃的“布衣將軍”,13歲投身革命,14歲參加紅軍,歷經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身經百戰,九死一生,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要職,后成為軍委副主席。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軍歌的歌詞改編就有劉華清的功勞。

長征勝利紀念日就在眼前,紛飛的思緒讓記者回到了那次專訪的情景:2002年7月3日上午10時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如約步入中央軍委辦公廳所在的辦公室。拄著拐杖,帶著微笑,迎面緩緩走過來,同我們一一握手……

連夜刻印“出發宣言”

1998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之后,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的劉華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退下來時,劉華清已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出了整整70年的心血。

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遠離黨中央的情況下,孤軍遠征10個月,艱苦轉戰萬余裡,先期到達陝北,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會師陝北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寫下了別具特色的光輝篇章。作為原紅二十五軍老戰士的劉華清上將,接受採訪時在回顧了紅二十五軍長征的有關情況時,也給了這段歷史一些重要的補遺。

河南羅山縣何家沖,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當年的軍部舊址何氏祠,如今已改造成紅二十五軍紀念館。當時劉華清隻有18歲,擔任軍政治部宣傳科長。

紅二十五軍是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開始長征。據劉華清生前回憶:“這支部隊的長征很特殊。自從撤離鄂豫皖蘇區,就一直和黨中央失去了聯系,連遵義會議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獨立作戰的孤軍。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紅軍的消息。”紅二十五軍紀念館展示了一幅手工刻印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這是劉華清當年親手刻印的。

1934年11月15日,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把鄂豫皖省委發布的《出發宣言》原稿交給劉華清,要求他快速刻印,多印一些,發給部隊,出發前來不及發,就邊走邊發。《出發宣言》主要內容是強調當時中華民族危機深重,宣布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北上抗日宗旨,號召全國同胞,不分政治傾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號召國民黨軍隊與紅軍訂立協定,共同抗日。劉華清連夜完成了刻印任務。

當問及“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都經歷了哪些戰斗,給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戰斗是哪一次”時,劉華清說:“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經歷了許多次激烈的戰斗,哪一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二十五軍離開鄂豫皖蘇區時,開始是先向西挺進。當時,國民黨軍5個師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隊”已麇集在鄂東北,正准備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大規模“圍剿”,但尚未完全形成合圍。我軍適時而主動地實施轉移,打破了敵人的“圍剿”計劃。蔣介石急忙調動3個團的兵力追擊堵截,先后在湖北棗陽、隨州一帶,河南境內的桐柏、方城、盧氏等幾個地區布置了封鎖線,企圖將脫離根據地孤軍遠征的紅二十五軍圍殲於途中。

紅二十五軍人數雖少,但武器裝備好,彈藥充足,戰斗力很強,指戰員們都是經過多次戰斗考驗的骨干,個個能征善戰。后勤、醫院等保障單位也都非常戰斗化,說走就走,說打就打,全軍隨時都保持著良好的戰斗姿態。“11月17日,我軍在一個叫朱堂店的地方突破敵人阻攔,當晚趁夜暗從信陽以南越過平漢鐵路,進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棗陽一帶,實現了戰略轉移的初步目標。鑒於該地區距平漢鐵路和漢水較近,機動范圍狹小,加之敵重兵壓境,難以立足發展,遂掉頭北上,向豫西的伏牛山區轉移。”

血戰獨樹鎮死裡逃生

長征第10天,獨樹鎮之戰,關系紅二十五軍生死存亡。那一仗,劉華清負了傷,死裡逃生。

當時已是11月下旬,寒流南下,氣溫驟降,而紅軍指戰員卻衣著單薄,糧秣不給。但部隊仍保持著高昂的斗志,頂風冒雪,向北突進。26日下午,我軍正准備從方城獨樹鎮附近越過許南公路時,突然遭到預先抵達在該地區的敵一個旅和一個騎兵團的阻擊。同時敵“追剿縱隊”5個支隊和1個師又隨后緊追,形勢相當嚴峻。而那天的氣候條件又極為惡劣,我軍發現敵人較遲,一時陷入被動。衣服被雨雪浸透,飢寒交加的戰士們手指都凍僵了,有的槍栓也被凍住了。敵軍乘機發起沖擊,並分兵從兩翼包抄,情況異常險惡。“在這危急時刻,軍政委吳煥先沖到最前線,發出‘堅決頂住敵人,決不后退’的命令,使我軍很快穩住了陣腳。在他的率領下,指戰員們奮不顧身沖上前去,與敵軍展開白刃格斗。”

吳政委的舉動讓劉華清熱血沸騰,劉華清也舉槍高喊:“沖啊!”沖著沖著,劉華清覺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了。爬起來一看,左腿踝骨上側被子彈打穿一個洞,鮮血直流。“當時也不覺痛,還要沖。但剛一站起又摔倒,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

經過一番惡戰,我軍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負傷的人不少。劉華清說,自己的傷經過處理,血止了,也不那麼痛了,但不能走路。天黑以后,風雪大作,接著轉為大雨,部隊行動極為困難。但數倍於我的敵軍仍在附近,天亮后必將發動新的進攻。因此,軍領導果斷決定:就是有天大的困難,也要帶領部隊迅速脫離危險區。緊急集合的命令一下,大家都忍受著極度的飢餓和疲勞,又頂風冒雪踏上征程。

“這次戰斗后,為了使部隊迅速擺脫敵人,軍領導決定讓我和部分傷病員留在當地養傷,可是我不願意離開部隊,說‘拖著傷腿走可能會死,就是死,也要死在紅軍隊伍裡’,堅決要求跟隨大部隊轉移,軍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才同意讓我騎馬走。”靠了那匹小馬,劉華清跟上了部隊的轉移。劉華清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馬。

彌足珍貴的油印傳單

1934年12月,部隊來到鄂陝交界的鄖西縣,領導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彼時,鄂豫陝省委、紅二十五軍軍部駐扎在鄖西縣關防鄉二天門老街,在鄂陝邊的鄖西、鎮安等地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成立農會,逐步建成了鄂豫陝蘇區。

鄂豫陝省委、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陝邊不到半年,作戰上取得了一連串勝利。紅二十五軍很快發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擊師、抗捐軍發展到2000人,還成立了鄂陝、豫陝兩個特委。作為宣傳科長,劉華清創辦了《戰士報》。晚年,劉華清回憶:“從籌稿、編輯到刻印都要管,還要負責起草文件、擬定標語口號、組織布置群眾大會等等,還讓我管政治部的宣傳隊,管部隊的宣傳教育工作。工作雖然忙累,但很起勁。新蘇區的創建很不容易。給養不濟,生活異常艱苦。我們及時把部隊的好人好事收集起來,在報上刊登。為配合群眾反抗捐稅的斗爭,我們又在報上提出抗捐、抗債、抗糧、抗伕、抗丁的‘五抗’斗爭口號,積極配合宣傳。”報紙雖然簡單粗糙,但很及時,富有戰斗力,對新蘇區創建起了積極作用,成為全軍上下關心的報紙。

12月10日,由鄭位三撰稿,吳煥先政委審稿,劉華清又親手刻印了《什麼是紅軍》的油印傳單。傳單上寫道:“紅軍是工人農民的軍隊,紅軍是蘇維埃政府指揮的軍隊,紅軍是共產黨人領導的軍隊。紅軍的基本主張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工人增加工資,實行八小時工作制。驅逐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建立工人、農民管理政權的蘇維埃政府。”還寫道:“紅軍裡面的人,都是工人、農民、貧民、士兵出身,所以他們能代表窮人的利益。紅軍裡面不要豪紳、地主、資本家當兵,因為他們是剝削壓迫窮人的。……不過,國民黨軍隊中的士兵也是窮人出身,所以紅軍歡迎國民黨軍隊的士兵加入到紅軍中來……”

《什麼是紅軍》傳單大約相當於16開紙張大小,油印字跡工整,筆畫有力,全文大約400來字,把紅軍的宗旨、性質、任務及有關政策講得十分明確。

日后,這張傳單被發現之初,未能認定究竟出自誰的手筆。后輾轉找到劉華清,經他確認,是他親手刻印。

這份“鎮館之寶”流傳下來並非易事。原來,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鄖西縣時,關防鄉二天門老街的李玉才參加了紅軍。1935年5月,家人報母親病危,經組織批准,李玉才回家探望。同時,他帶回了一張紅皮紙油印的《什麼是紅軍》的傳單。他將傳單交給妻子劉玉英,劉玉英不識字,也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她知道這是紅軍發的傳單,決心保存下去。

白色恐怖的艱苦環境中,為逃避國民黨反動軍隊和地方反動武裝的搜查,劉玉英將傳單包了又包,小心翼翼藏到牆縫隱秘處。劉玉英堅信,紅軍是窮人的隊伍,隻要紅軍在,窮人就有希望,就有出頭的一天。1947年冬,窮苦人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隨著鄖西的解放,窮人翻了身,做了國家的主人。1981年9月,劉立英將這份珍藏了46年的傳單交到了鄖西縣檔案館。這張傳單彌足珍貴,是紅軍長征英勇征戰的縮影,也是“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的真實寫照。

“布衣首長”的家國情懷

言及家鄉,這位大別山之子把思緒帶到了兒時。劉華清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縣花橋鄉劉家院子(今大悟呂王鎮劉垸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13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4歲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在家鄉,他曾任黃安縣二程區劉家院子村共青團支部書記、少共二程區委組織委員、區委書記兼少先隊總隊長、黃安中心縣委書記,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科長等職,家鄉的山山水水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記。從他少年時期投身革命,馳騁沙場,回家的路雖離他很遠很遠,但他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走不出家鄉的“情圈”。他最遺憾的是自參加革命后,再也沒同自己的母親見上一面,於是他第一次回故裡隻得用中國人最傳統的禮節——上墳祭奠,表達個人的情愫。“那一年回老家,一塊參加革命的同鄉人大多不在了,有的犧牲了,有的去世了。”一切物是人非。

劉華清不到13歲參加革命,一走就是幾十年,杳無音訊。母親思兒心切,白天站在大路邊眺望,夜晚坐在床邊哭泣,加之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老人家眼睛哭瞎了,身體拖垮了,不久含恨去世﹔父親領著全家艱難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全國解放,在三年困難時期與世長辭———在家的兄弟怕影響將軍的心情和工作,沒有寫信告訴他,當然他也就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劉華清每次回故鄉,總要到父母的墳前走一走,以示懷念。

採訪中,劉華清說:“人到老年,格外注重感情,格外懷念過去那些充滿深情和友誼的事,對老戰友、老部下的思念之情越來越重。”凡是老同志逝世,隻要發來訃告,他都發唁電、送花圈,在京內的,能參加遺體送別的,他一般都設法去。“這是一種友誼、情感的表達。人老了,向往的是平穩、自由、安靜的生活。平民出身的人,無論官多大,職位多高,到頭來他還是個平民,是個布衣之人。”

紅色旋律唱響會師現場

紅二十五軍在西進北上過程中,曾途經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軍領導教育部隊一面行軍打仗,一面做群眾工作,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部隊每到一地,都要調查了解社會情況,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堅決保護群眾利益,贏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邊抽煙,劉華清邊回憶往事:“1935年8月中旬,我軍進入靜寧縣以北的單家集和興隆鎮等地。這裡是回民聚居的地區,軍政委吳煥先及時對全體指戰員進行群眾紀律和民族政策教育,專門規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項注意’:禁止部隊駐扎清真寺,禁止毀壞回族的經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區吃大葷﹔注意遵守回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裡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婦女,注意實行公買公賣。他讓我用毛筆把‘三大禁令’和‘四項注意’寫成大標語,貼到街上。他還親自到清真寺拜訪,召集阿訇和當地知名人士座談,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的政策紀律。部隊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積極開展助民勞動,切實做到了秋毫無犯。”因此,紅二十五軍在興隆鎮受到了廣大回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還有十多名回族青年參加了紅軍隊伍。后來,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裡時,受到了回民和其他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並訴說了紅二十五軍模范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事情。“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與紅二十五軍會師后,毛澤東提起這段往事時,夸獎了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所做的群眾工作,說紅二十五軍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執行得很好。”

1936年9月初,紅二十五軍強渡涇河,經鎮原、慶陽縣境兼程前進,途中多次擊敗尾追的敵軍,於9月15日抵達延川縣永坪鎮。“9月16日,劉志丹等同志率領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趕來和我們會師。會師大會在永坪一條干涸的河道裡舉行,場面十分動人,熱烈握手熱情擁抱。9月18日,永坪鎮又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會,慶祝兩支隊伍勝利會師。”幾十年過去了,那個場面劉華清一直如在眼前。

紅二十五軍成為長征到達陝北的第一支紅軍,與陝甘紅軍會師后,為統一指揮作戰,統一合編為紅十五軍團。於是,劉華清在軍團政治部當宣傳科長,程坦是政治部秘書長。

紅十五軍團接連打了勞山、榆林橋兩個大勝仗,部隊補充了大批新兵。在對新兵進行紀律教育時,程坦建議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編為歌曲,讓大家天天唱,劉華清贊成。“我們長征到陝南創造新蘇區時,程子華、鄭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隊教唱歌,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覺得太麻煩,也曾有過把它編成歌曲的想法。但天天趕路沒精力,另外我沒有音樂知識,也就作罷。現在真是不謀而合,但程坦也不懂音樂,我們就借用鄂豫皖蘇區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譜,唱過來哼過去,一唱一哼很合拍,於是在《紅色戰士報》登出這首歌,很快就傳唱開去。”

這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11月初在甘泉地區與紅十五軍團會師。會師后,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在慶祝會師大會上,紅十五軍團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立即引起全場注意,“很出了點風頭。會后不久,許多部隊都學會了這支歌”。

這支紅軍歌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隨著軍隊任務和紀律要求的變化,歌詞做過相應的修改。1950年,總政治部組織文藝專家對歌詞又進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現在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由紅二十五軍先唱起來,然后傳唱開的。”劉華清說,當時並沒有想到這首歌會流傳得那樣快,那樣廣,影響這麼深遠。“如果這算得上是一份成績的話,那主要是程坦同志倡議干的,是他的歷史功績,我只是協助,作了個‘媒人士’,把蘇區現成的曲調往歌詞上嫁接了一下。”

1936年10月,紅十五軍團隨同西征紅軍攻克西北重鎮會寧城。不久,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台堡勝利會師,並舉行了隆重的慶祝三大紅軍主力會師的聯歡會。“這是我參加的第三次紅軍大會師,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紅軍會師。雖然時光已過去這麼多年了,但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那歡騰雀躍的場面,那團結勝利的氣氛,至今仍常常浮現在我的腦際,歷歷在目。”

滄海桑田,中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沒有當年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后來中國革命的成功,也就談不上有今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回顧紅二十五軍和其他各路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我們不僅為長征的艱苦卓絕和英勇悲壯而銘心,更為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和深遠影響而自豪。

頻道精選


“紅色后代談長征”系列特稿

之一:朱德嫡孫朱和平:國家強大首先是理想信念強大

之二:賀龍之女賀曉明:傳承長征精神要學做紅軍那樣的人

之三:黃克誠之女黃楠: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之四:羅瑞卿之子羅箭:跟黨走,是長征唯一的信念支撐

長篇連載《長征記》

重溫長征故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