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劉華清:孤軍長征的見証【2】

2016年10月13日15:3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劉華清:孤軍長征的見証

  彌足珍貴的油印傳單

  1934年12月,部隊來到鄂陝交界的鄖西縣,領導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彼時,鄂豫陝省委、紅二十五軍軍部駐扎在鄖西縣關防鄉二天門老街,在鄂陝邊的鄖西、鎮安等地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成立農會,逐步建成了鄂豫陝蘇區。

  鄂豫陝省委、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陝邊不到半年,作戰上取得了一連串勝利。紅二十五軍很快發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擊師、抗捐軍發展到2000人,還成立了鄂陝、豫陝兩個特委。作為宣傳科長,劉華清創辦了《戰士報》。晚年,劉華清回憶:“從籌稿、編輯到刻印都要管,還要負責起草文件、擬定標語口號、組織布置群眾大會等等,還讓我管政治部的宣傳隊,管部隊的宣傳教育工作。工作雖然忙累,但很起勁。新蘇區的創建很不容易。給養不濟,生活異常艱苦。我們及時把部隊的好人好事收集起來,在報上刊登。為配合群眾反抗捐稅的斗爭,我們又在報上提出抗捐、抗債、抗糧、抗伕、抗丁的‘五抗’斗爭口號,積極配合宣傳。”報紙雖然簡單粗糙,但很及時,富有戰斗力,對新蘇區創建起了積極作用,成為全軍上下關心的報紙。

  12月10日,由鄭位三撰稿,吳煥先政委審稿,劉華清又親手刻印了《什麼是紅軍》的油印傳單。傳單上寫道:“紅軍是工人農民的軍隊,紅軍是蘇維埃政府指揮的軍隊,紅軍是共產黨人領導的軍隊。紅軍的基本主張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工人增加工資,實行八小時工作制。驅逐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建立工人、農民管理政權的蘇維埃政府。”還寫道:“紅軍裡面的人,都是工人、農民、貧民、士兵出身,所以他們能代表窮人的利益。紅軍裡面不要豪紳、地主、資本家當兵,因為他們是剝削壓迫窮人的。……不過,國民黨軍隊中的士兵也是窮人出身,所以紅軍歡迎國民黨軍隊的士兵加入到紅軍中來……”

  《什麼是紅軍》傳單大約相當於16開紙張大小,油印字跡工整,筆畫有力,全文大約400來字,把紅軍的宗旨、性質、任務及有關政策講得十分明確。

  日后,這張傳單被發現之初,未能認定究竟出自誰的手筆。后輾轉找到劉華清,經他確認,是他親手刻印。

  這份“鎮館之寶”流傳下來並非易事。原來,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鄖西縣時,關防鄉二天門老街的李玉才參加了紅軍。1935年5月,家人報母親病危,經組織批准,李玉才回家探望。同時,他帶回了一張紅皮紙油印的《什麼是紅軍》的傳單。他將傳單交給妻子劉玉英,劉玉英不識字,也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她知道這是紅軍發的傳單,決心保存下去。

  白色恐怖的艱苦環境中,為逃避國民黨反動軍隊和地方反動武裝的搜查,劉玉英將傳單包了又包,小心翼翼藏到牆縫隱秘處。劉玉英堅信,紅軍是窮人的隊伍,隻要紅軍在,窮人就有希望,就有出頭的一天。1947年冬,窮苦人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隨著鄖西的解放,窮人翻了身,做了國家的主人。1981年9月,劉立英將這份珍藏了46年的傳單交到了鄖西縣檔案館。這張傳單彌足珍貴,是紅軍長征英勇征戰的縮影,也是“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的真實寫照。

  “布衣首長”的家國情懷

  言及家鄉,這位大別山之子把思緒帶到了兒時。劉華清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縣花橋鄉劉家院子(今大悟呂王鎮劉垸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13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4歲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在家鄉,他曾任黃安縣二程區劉家院子村共青團支部書記、少共二程區委組織委員、區委書記兼少先隊總隊長、黃安中心縣委書記,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科長等職,家鄉的山山水水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記。從他少年時期投身革命,馳騁沙場,回家的路雖離他很遠很遠,但他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走不出家鄉的“情圈”。他最遺憾的是自參加革命后,再也沒同自己的母親見上一面,於是他第一次回故裡隻得用中國人最傳統的禮節——上墳祭奠,表達個人的情愫。“那一年回老家,一塊參加革命的同鄉人大多不在了,有的犧牲了,有的去世了。”一切物是人非。

  劉華清不到13歲參加革命,一走就是幾十年,杳無音訊。母親思兒心切,白天站在大路邊眺望,夜晚坐在床邊哭泣,加之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老人家眼睛哭瞎了,身體拖垮了,不久含恨去世﹔父親領著全家艱難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全國解放,在三年困難時期與世長辭———在家的兄弟怕影響將軍的心情和工作,沒有寫信告訴他,當然他也就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劉華清每次回故鄉,總要到父母的墳前走一走,以示懷念。

  採訪中,劉華清說:“人到老年,格外注重感情,格外懷念過去那些充滿深情和友誼的事,對老戰友、老部下的思念之情越來越重。”凡是老同志逝世,隻要發來訃告,他都發唁電、送花圈,在京內的,能參加遺體送別的,他一般都設法去。“這是一種友誼、情感的表達。人老了,向往的是平穩、自由、安靜的生活。平民出身的人,無論官多大,職位多高,到頭來他還是個平民,是個布衣之人。”

  紅色旋律唱響會師現場

  紅二十五軍在西進北上過程中,曾途經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軍領導教育部隊一面行軍打仗,一面做群眾工作,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部隊每到一地,都要調查了解社會情況,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堅決保護群眾利益,贏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邊抽煙,劉華清邊回憶往事:“1935年8月中旬,我軍進入靜寧縣以北的單家集和興隆鎮等地。這裡是回民聚居的地區,軍政委吳煥先及時對全體指戰員進行群眾紀律和民族政策教育,專門規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項注意’:禁止部隊駐扎清真寺,禁止毀壞回族的經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區吃大葷﹔注意遵守回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裡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婦女,注意實行公買公賣。他讓我用毛筆把‘三大禁令’和‘四項注意’寫成大標語,貼到街上。他還親自到清真寺拜訪,召集阿訇和當地知名人士座談,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的政策紀律。部隊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積極開展助民勞動,切實做到了秋毫無犯。”因此,紅二十五軍在興隆鎮受到了廣大回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還有十多名回族青年參加了紅軍隊伍。后來,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裡時,受到了回民和其他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並訴說了紅二十五軍模范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事情。“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與紅二十五軍會師后,毛澤東提起這段往事時,夸獎了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所做的群眾工作,說紅二十五軍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執行得很好。”

  1936年9月初,紅二十五軍強渡涇河,經鎮原、慶陽縣境兼程前進,途中多次擊敗尾追的敵軍,於9月15日抵達延川縣永坪鎮。“9月16日,劉志丹等同志率領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趕來和我們會師。會師大會在永坪一條干涸的河道裡舉行,場面十分動人,熱烈握手熱情擁抱。9月18日,永坪鎮又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會,慶祝兩支隊伍勝利會師。”幾十年過去了,那個場面劉華清一直如在眼前。

  紅二十五軍成為長征到達陝北的第一支紅軍,與陝甘紅軍會師后,為統一指揮作戰,統一合編為紅十五軍團。於是,劉華清在軍團政治部當宣傳科長,程坦是政治部秘書長。

  紅十五軍團接連打了勞山、榆林橋兩個大勝仗,部隊補充了大批新兵。在對新兵進行紀律教育時,程坦建議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編為歌曲,讓大家天天唱,劉華清贊成。“我們長征到陝南創造新蘇區時,程子華、鄭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隊教唱歌,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覺得太麻煩,也曾有過把它編成歌曲的想法。但天天趕路沒精力,另外我沒有音樂知識,也就作罷。現在真是不謀而合,但程坦也不懂音樂,我們就借用鄂豫皖蘇區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譜,唱過來哼過去,一唱一哼很合拍,於是在《紅色戰士報》登出這首歌,很快就傳唱開去。”

  這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11月初在甘泉地區與紅十五軍團會師。會師后,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在慶祝會師大會上,紅十五軍團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立即引起全場注意,“很出了點風頭。會后不久,許多部隊都學會了這支歌”。

  這支紅軍歌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隨著軍隊任務和紀律要求的變化,歌詞做過相應的修改。1950年,總政治部組織文藝專家對歌詞又進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現在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由紅二十五軍先唱起來,然后傳唱開的。”劉華清說,當時並沒有想到這首歌會流傳得那樣快,那樣廣,影響這麼深遠。“如果這算得上是一份成績的話,那主要是程坦同志倡議干的,是他的歷史功績,我只是協助,作了個‘媒人士’,把蘇區現成的曲調往歌詞上嫁接了一下。”

  1936年10月,紅十五軍團隨同西征紅軍攻克西北重鎮會寧城。不久,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台堡勝利會師,並舉行了隆重的慶祝三大紅軍主力會師的聯歡會。“這是我參加的第三次紅軍大會師,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紅軍會師。雖然時光已過去這麼多年了,但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那歡騰雀躍的場面,那團結勝利的氣氛,至今仍常常浮現在我的腦際,歷歷在目。”

  滄海桑田,中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沒有當年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后來中國革命的成功,也就談不上有今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回顧紅二十五軍和其他各路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我們不僅為長征的艱苦卓絕和英勇悲壯而銘心,更為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和深遠影響而自豪。(吳志菲)

上一頁
(責編:黃瑾、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