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義
2016年11月11日07: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聲明:本文原載於《黨的文獻》2016年第5期,系該期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在全國更廣泛的范圍和規模上開展對人民群眾的經常性宣傳思想工作,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群眾政治動員網絡機制和渠道——宣傳網制度。在相當長時期內,宣傳網制度成為黨的群眾宣傳工作的重要機制,對確保黨在新中國初期各項任務的順利實現,發揮了有效的政治宣傳動員和組織保証作用。在1950年全國部分地區試點的基礎上,1951年1月1日中央向全國發出了建立對人民群眾宣傳網的號召。隨后,各地積極開始進行宣傳網的建設,機關、學校、工廠等宣傳網建設迅速展開。隨著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黨自身組織和宣傳系統的健全,1958年后,全國宣傳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梳理這段歷史,對於今天我們做好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中央宣傳網的試點及推廣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接管和掌握舊有系統的宣傳輿論陣地,對於及時宣傳和報道黨的各項政策主張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於當時各級黨組織對於人民群眾經常性的宣傳,缺乏經常有效統一的機制,加上社會中各種反動分子等並未放棄破壞活動,匪特活動依然猖獗,海外敵對勢力對新政權的破壞和反動宣傳,“許多錯誤的和反動的宣傳和謠言經常在人民群眾中流傳,遇不到我們黨及時的、應有的和致命的打擊,黨的政策和主張,沒有及時地在人民群眾中進行充分的宣傳解釋,因此,大大地損害了人民事業”(《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1951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文獻資料庫》(電子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下文中的中央文件如未說明,均出於此。)。中國共產黨作為新的執政黨,參照蘇聯在群眾中設立宣傳員、鼓動員制度的經驗,探索了一條對人民群眾的經常性宣傳之路——宣傳網制度。
(一)東北等地的先行試點
1950年初,中宣部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區試行建立宣傳網的工作。各試點地區建立宣傳員制度,各地區宣傳員分工負責,採取各種宣傳教育方式和途徑,深入工廠、農村、機關、學校,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和政策宣傳,密切配合了抗美援朝等各項政治運動的開展。至1951年初,東北全區宣傳員人數已達近12萬人,部分地區和工廠開始組建宣傳網,成為全國宣傳網工作建立最早且成績最為顯著的地區。同期,華北區宣傳員人數已達3萬人以上﹔華東區1.4萬余人﹔中南區3173人。(參見王炎:《新中國歷史上的宣傳網制度》,《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3期。)上海作為產業工人最為集聚的特大型城市,也在1950年進行了宣傳網的試點工作(參見上海藝術研究所編《歲月如歌——上海文藝六十年(1949—2009)》,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580頁。),試點主要是宣傳員的試辦。1950年5月11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就提出了《關於建立宣傳鼓動員制度的初步意見》。6月13日,市委宣傳部召集各區、各單位宣傳部門負責人開會,進行工作交流。據統計,當時全市已有宣傳鼓動員1586人(宣傳員820人、鼓動員766人),其中,黨員182人、團員449人。(參見《中共上海黨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399頁。)宣傳網的試點,有力推動了各項政策宣傳工作的開展。
在東北等地成功試點的基礎上,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決定針對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工作沒有建立必要的制度、缺乏經常性和組織性的問題,強調必須有系統地建立對人民群眾的經常性的宣傳網,即在黨的各個支部設立宣傳員,在黨的各級領導機關設立報告員,並使之制度化。1951年5月7日至25日,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召開,會議重點探討了全國勝利后黨的群眾宣傳工作經常化的問題。會議針對當時宣傳工作人員少、機構不健全、宣傳人員能力不強等問題,要求加強宣傳機構,建立黨的經常性的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工作。會上通過了《關於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的決議(草案)》,決議要求把建立發展全國性的宣傳網作為當時黨的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並制定了把黨的群眾宣傳工作經常化的具體措施。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的召開推動了各地宣傳網建設的步伐。
(二)上海的貫徹與部署
根據中央通知精神,在1950年試點基礎上,1951年2月1日中共上海市委發出《市委執行中央〈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宣傳網的決定〉的計劃》,對本市宣傳網建設時間節點提出了具體目標,要求密切結合黨的中心工作與經常工作,提出首先在市、區兩級建立黨的報告員制度﹔其次是各區委負責建立與領導各支部宣傳員的工作制度。為配合宣傳網計劃的推進,同日市委宣傳部發出《關於建立宣傳網工作的初步意見》,明確規定:宣傳員的活動由支部委員會直接領導,應根據宣傳員會議規定的內容進行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經常向自己周圍人民群眾宣傳國內外時事、黨和人民政府的政策、人民當前的任務,表揚人民群眾的勞動模范、戰斗英雄以及優秀的科學藝術工作者,傳播他們的成就和經驗,鼓舞人民革命事業的勝利前進,並經常將自己周圍人民群眾中的要求和意見反映給黨的組織,以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該《計劃》與《意見》於2月13日在《解放日報》發布,上海宣傳網建設全面展開。2月15日,市工、青、婦組織分別向其所屬單位發出協助黨建立宣傳網的通知。(參見《中共上海歷史實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頁。)全市各區委各黨委在二三月份先后進行討論動員,訂出本單位建立宣傳網的計劃。由於沒有經驗,市、區兩級的宣傳部一般都進行了典型試驗,創造經驗,採取了點面結合逐步展開的辦法,老閘、蓬萊等七個區委還舉辦了短期訓練班、學習班,培養支部建立宣傳網骨干。(參見《上海建立黨的宣傳網的綜合情況(草稿)》(1951年),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1-19。)
根據上述《計劃》和《意見》,上海在廣大黨、團員當中,吸收先進分子作為黨的宣傳員,在各級黨委建立了宣傳員和報告員制度,市、區兩級黨委有了定期召開代表性的宣傳員大會、宣傳員代表會議、宣傳員大會及支書聯席會議制度。上海市工人人數在500人以上的工廠,都可有華東級或市級機關的報告員去作報告,報告員的報告地區和報告對象開始相對固定,部分區委的報告員實行每月向人民群眾作報告的制度。報告員和宣傳員,已成為黨向人民群眾進行經常宣傳工作的骨干,並成為群眾性宣傳組織的核心,使黨的宣傳網與群眾性的宣傳隊伍在各種特定目標下形成廣大的宣傳隊伍。黨的報告員和宣傳員的活動,對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豐富黨委的領導,改善干部作風,密切黨群聯系,推動和完成黨的各項工作,都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並且進一步提高了許多黨員對於經常向人民群眾進行宣傳工作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認識,鞏固和提高了全黨作宣傳工作的思想。
由於機關、學校黨支部的健全,許多黨員、團員和干部充當宣傳員,機關、學校宣傳網穩步推進。機關宣傳網在支部領導下,主要是發展與人民群眾有經常工作聯系的工作人員擔任宣傳員。學校宣傳網建設也加快推進,如復旦大學3月15日開始醞釀建立,4月26日即建成宣傳網。(參見《復旦大學百年紀事(1905—2005》,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頁。)到1952年底,上海全市機關建網分布情況為:有黨支部的398個建網278個,無黨支部有團支部的21個建網5個,無黨團支部的3個,建網1個,全市機關共422個建網284個,建網比例達67.3%。學校分布情況:有黨支部的134個建網121個,無黨支部有團支部的171個建網60個,無黨團支部的81個建網8個,共386個學校單位建網189個,比例達48.96%。上海農村有黨支部的45個,無黨支部有團支部的79個,全部建立宣傳網,建網比例達到100%。(參見《上海市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宣傳員統計表》,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1-53。)從統計數字可以看出,黨團組織比較健全的,宣傳網建設也相對完善,農村、機關、學校宣傳網覆蓋程度最高。
上海作為大型工業城市,工廠的宣傳網建設也同步進行,尤其是國營工廠的宣傳員發展較完善。到1952年底,上海工廠宣傳網分布情況為:有黨支部的592個建網561個,無黨支部有團支部的1178個建網597個,無黨團支部的4046個,建網118個,總數5816個工廠建網1216個,比例為21.94%。其中有黨支部的基本為國營工廠,建網比例達95%,但無黨團支部的工廠比例隻有3%。醫院、銀行、鐵路、碼頭、合作社等建網分布情況:有黨支部62個單位建網60個,無黨支部有團支部22個建網7個,無黨團支部1個建網1個,總數85個建網68個,建網比例達80%。(參見《上海市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宣傳員統計表》,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1-53。)
宣傳員的發展穩步推進,從全市看,截至1952年12月31日,上海市黨的宣傳員已發展到57685人,佔上海總人口數5682182人的1.01%。宣傳員的分布狀況如下:工廠中宣傳員35003人(佔全市產業工人總數606613人的5.78%),農村3531人,街道(店員)5350人,裡弄1102人,學校5408人,機關5011人,其他(醫院、銀行、碼頭、合作社等)2280人。另外,報告員已由1952年上半年231人發展到582人,較前增加1.53倍。(參見《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報市委、華東局並報中央宣傳部文件》,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1-53。)這些數字說明:一支規模較大,覆蓋機關、學校、工廠、街道、裡弄等社會各個方面的宣傳網,已在上海基本建成。
(三)政治運動中的強大影響
宣傳網密切配合當時黨的各項政策和政治運動的推進,發揮了對群眾宣傳的強大作用。同時,各地發展宣傳網的工作都是結合著各種群眾運動進行的,新發展的宣傳員、報告員也多是這些運動中涌現出的積極分子,由於這些積極分子加入到黨的宣傳隊伍中來,就進一步增強了黨的宣傳隊伍,使黨的群眾宣傳工作更加活躍起來。(參見《宣傳網工作的目前情況及今后努力的目標》,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2-89。)上海從1951年3月起,各級黨委結合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等運動及各項中心工作,努力貫徹中央建立宣傳網的決定。1952年,上海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全市宣傳網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工作。上半年在運動中吸收了大批積極分子,連同原有的宣傳員、報告員,組成了3萬多人的隊伍,以增產節約委員會宣傳部的名義,開展了有序的宣傳工作。運動中,群眾性宣傳隊伍也有了很大發展,全市參加“五反”宣傳隊伍的職工、店員、學生、教育工作者、文藝工作者達5.3萬余人,建立讀報組23166個,擁有宣傳黑板報12461塊,大字報站6688個。1952年下半年,全市黨的宣傳網在私營工廠民主改革、愛國衛生運動、禁毒、勞動就業、慶祝建國三周年及“中蘇友好月”等宣傳工作中起了積極作用。(參見《中共上海黨志》,第399頁。)
在經常性的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工作中,宣傳員發揮了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作用,不僅積極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和措施,而且以身作則地遵守和執行各項政策法令,在各項工作中都起了積極的模范作用。如新城區商業的宣傳網,積極地向周圍群眾宣傳黨對私營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團結職工動腦筋想辦法,推動企業的發展。在工廠、手工業的宣傳員同樣在生產上積極帶頭,以身作則地遵守各項紀律與制度,而且積極地在各項宣傳工作中起骨干作用。上海市還建立了宣傳員的會議、匯報、學習制度,使黨的組織及時地掌握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態。由於宣傳員們的積極努力,在宣傳工作上創造了一定的經驗,為以后的宣傳工作打下了基礎。(參見新城區委宣傳部宣傳科《關於我區宣傳網情況和處理意見》,靜安區檔案館檔案。)
(四)群眾宣傳隊伍的配合
宣傳網的建設,無法覆蓋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基層黨團組織未建立的街道、裡弄、工廠等。到1952年底,上海街道建網分布情況為:有黨支部41個建網39個,無黨支部有團支部54個建網44個,無黨團支部的2004個建網隻有4個。1952年底裡弄建網分布情況為:有黨支部6個建網5個,無黨支部有團支部12個建網5個,無黨團支部的1791個建網隻有60個。工廠無黨團支部的4046個建網隻有118個。因此在這些無黨團支部及宣傳網建設不到位的地方,需要加強群眾宣傳組織的配合。
上海在這些沒有黨、團組織或者宣傳員發展不充分的街道、裡弄、工廠,建立了群眾性的宣傳隊伍。群眾宣傳隊伍主要有群眾宣傳隊、讀報組、黑板報、廣播台、漫畫組等宣傳形式。上海有計劃地將宣傳員分布在這些群眾性宣傳組織中,並起骨干作用,同時也注意吸收培養群眾宣傳組織的骨干分子為宣傳員,為配合宣傳網工作宣傳黨的政策,在實際宣傳中發揮覆蓋范圍更廣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下半年全市有群眾宣傳隊3452隊(組),隊員30797名,讀報組42473組,讀報員61694名,參加讀報組人數共622447名,黑板報20726塊,編寫人員29553名﹔廣播台1445台,廣播員4782名﹔漫畫組1292組,組員7048人。以上宣傳隊員、讀報員、黑板報編寫人員、廣播員、漫畫組組員共達10多萬名。(參見《關於上海市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宣傳網工作情況的報告》,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1-53。)這些群眾性宣傳隊伍,是在各種運動中逐漸形成的。“三反”“五反”運動中,在街道方面,組織了店員宣傳隊﹔在禁毒運動中,又在裡弄方面組織了一支群眾宣傳隊。由於群眾宣傳隊伍並不鞏固,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加強領導、切實整頓,並與黨的宣傳網密切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宣傳網的檢查
為了保証各地宣傳網建設的有條不紊和有效運行,1951年3月14日中央下達《關於檢查和督促建立宣傳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各級黨委做好宣傳網建設過程中的檢查和督促工作。但當時上海市剛開始建網,不具備大規模檢查的條件。到1952年下半年,宣傳網大面積鋪開,具備了全面檢查的現實條件。10月14日,根據華東局指示,中共上海市委發出《關於檢查宣傳網的通知》,要求“黨委應加強對宣傳工作的領導,在十月份各級黨委均應專門檢查一次對中央《關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及華東局關於執行這一指示的執行情況”(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B1-2-72-34。)。10月27日,上海市委宣傳部發出《關於檢查宣傳網注意問題的通知》,提出檢查中注意思想問題和工作經驗問題。(參見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B92-1-80。)對於如何進行宣傳網的檢查,推出了盧灣區、虹口區等檢查宣傳網的典型。盧灣區、虹口區將本區宣傳網的情況和問題,進行認真的檢查和討論,肯定建網成績的同時,重點檢查問題,檢查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新的發展計劃。(參見中共上海市委轉發《盧灣區為關於檢查宣傳網工作情況的報告》(1952年12月9日),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B1-2-72-30﹔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轉發《虹口區委關於檢查宣傳工作的報告(摘要)》(1952年12月21日),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B92-1-80-12。)
上海市遵照中央和華東局指示,各區借鑒典型區檢查經驗,全市宣傳網都進行了一次檢查,暴露出宣傳網建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方面,宣傳網還不鞏固,未形成經常制度,在各種經常工作中特別是對生產宣傳還缺乏經驗,未充分發揮作用﹔在宣傳方法上,有形式主義與強迫命令的作風。另一方面,宣傳員發展很不平衡﹔個別地方發展中有草率現象﹔宣傳員數量也不足,尤其在工廠方面,宣傳網基礎較差,尚不能適應今后大規模建設任務的需要。(參見《兩年來上海市的宣傳網和一九五三年的工作計劃》,《解放日報》1953年4月2日。)
針對上述情況,在此次檢查中,強調解決思想問題,普遍地進行了一次關於宣傳網的教育,宣傳網工作弱的黨委作了檢討,提高了全黨對宣傳網工作的認識,改善了黨對宣傳網的領導。各區對下一階段宣傳網建設提出具體發展計劃,制定發展目標,明確發展方針方法和基點工作。
二、宣傳網的鞏固與調整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全國各地的宣傳網已成為一支廣泛有力的宣傳隊伍,宣傳網組織在各個生產單位、機關和學校中普遍建立起來,初步有了一些工作制度,培養了一批基層的宣傳骨干,在各個中心任務的宣傳活動中,發揮了黨的助手的作用。但宣傳網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各地著手鞏固和調整。在1952年檢查基礎上,上海市委宣傳部提出了1953年上海市宣傳網工作的基本方針,應以鞏固提高為主,並在鞏固的基礎上穩步發展,並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參見《兩年來上海市的宣傳網和一九五三年的工作計劃》,《解放日報》1953年4月2日。)1953年7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發出《關於加強和整頓黨的宣傳網工作的指示(草案)》,提出了加強宣傳員的思想教育工作、適當的整頓組織、建立和健全宣傳網的幾項主要制度、結合生產宣傳和普選宣傳工作應選擇一二個單位創造宣傳網工作的典型、加強各級黨委對宣傳網工作的領導等五項要求。其中整頓組織方面,強調對學校宣傳網,未建立的可不再建立,已建立且起作用的應加強領導。對生產單位的宣傳網應結合生產宣傳,切實加以整頓,充分發揮其作用。對機關宣傳網,一般的予以保留,一些可考慮解除或予以適當調整。(參見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47-1-163-121。)8月14日,市委宣傳部又發出《關於加強和整頓黨的宣傳網的幾個具體問題的意見(草案)》,對教育和訓練宣傳員、整頓和健全宣傳網組織問題、執行宣傳網制度問題、加強基點工作和發展問題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和部署。(參見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47-1-163-127。)
(一)撤銷機關和學校宣傳網
在鞏固和調整的進程中逐漸發現,由於機關黨組織比較成熟,宣傳網與黨組織重復,反而導致機關宣傳網成效不高,有時甚至忽略宣傳網。學校宣傳員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黨的基層組織建立也比較完善,而且學校中黨委、黨組及政治工作制度健全,學校宣傳網也有效率不高的問題。1952年下半年,全國各地高校同步進行院系調整,年底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專職宣傳和教育。在機關、學校黨組織系統外另建一套宣傳系統是否必要成為現實問題。
1953年8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撤銷機關和學校的宣傳員組織的幾項規定》。9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發出《關於執行〈中央關於撤銷機關和學校的宣傳員組織的幾項規定〉的通知》,通知強調中央這一規定是為了更有效地加強機關工作人員和學校師生員工經常的時事政策教育,因此,在宣布撤銷行政機關、黨群機關和學校的宣傳員組織的同時,機關黨委應指定一定的黨員負責干部充任黨的報告員,組織他們按時向機關工作人員作有關時事政策的報告等﹔撤銷機關和學校中的宣傳員組織的工作,應有准備地進行,防止簡單化和草率從事。由於黨的宣傳員稱號,在群眾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吸收為黨的宣傳員,則是對積極分子政治上的鼓勵,撤銷宣傳員制度,很可能引起宣傳員某些思想波動,應很好進行解釋,並鼓勵他們響應黨的號召,繼續做好宣傳工作。(參見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1-1-414。)
上海相關部門根據中央和市委的精神,著手進行撤銷機關和學校的宣傳網組織工作。《關於撤銷機關、學校宣傳網工作問題》對於撤銷類型劃定及撤銷后宣傳員如何領導等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參見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2-158。)各區按照要求開始撤銷機關、學校宣傳網的工作。機關強化黨支部的建設,發揮黨組織自身宣傳作用,逐步取消宣傳網。學校也加強了政治輔導員制度建設,宣傳網已建立的取消,未建立的不再建立。同時機關、學校在取消宣傳網的過程中,對宣傳員做好解釋工作,鼓勵他們繼續發揮宣傳作用,並吸納優秀宣傳員入黨、入團。機關學校宣傳網的撤銷在市委部署下順利進行。
(二)強化工廠企業宣傳網
機關和學校宣傳網撤銷以后,農村和工礦企業宣傳網建設成為全國宣傳網建設的重點。上海農村宣傳網前期建網已全部覆蓋,結合工業型城市的特點,工廠企業宣傳網成為1953年后上海宣傳網建設的重點。前期宣傳網的建設,工廠企業特別是國營企業的建設已經廣泛推進,但是1952年底無黨團支部的工廠單位4046個建網隻有118個,建網比例隻有3%(《上海市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宣傳員統計表》,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22-1-53。),大量公私合營和私營工廠未建立宣傳網或宣傳員發展不充分,而有黨團支部的工廠宣傳網建設較為完善,因此工廠宣傳網的強化,必須配合基層黨組織的逐漸擴大。同時工廠宣傳網在以前建設過程中主要宣傳各種政治運動,對生產方面的宣傳重視不足。1953年8月底華東局宣傳部召開會議,討論加強工礦企業黨的群眾宣傳工作,總結了華東地區國營廠礦群眾宣傳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經驗。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展開,作為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主陣地,以宣傳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為主的上海工廠宣傳網建設開始強化,加強生產宣傳。
宣傳網建設的同時,上海基層黨支部的建設也加快發展,國營、地方國營工業和公私合營工業中黨組織的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1953年底,全市黨的基層組織達3242個,黨員和黨組織的發展,對於傳達黨的各項政策起到了更為迅速和規范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開展,上海黨組織加快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步伐,逐漸擴大工廠的覆蓋程度。到1956年底,全市基層黨組織總數達9940個,其中分布於工業系統的就達5072個(參見《中共上海黨志》,第293頁。),宣傳網建設也得到強化。
1954年4月25日,上海市工人宣傳工作會議召開。市委宣傳部根據市委的工作部署,對1954年上海市群眾宣傳工作提出明確任務,即以加強工廠中群眾宣傳工作和有關人民群眾切身經濟生活問題的宣傳為中心。1954年5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確定黨的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來教育全黨和人民群眾,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實現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而斗爭。1954年12月,市委召開上海市第一次宣傳工作會議。會議根據黨的第二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精神,檢查了自總路線宣傳工作開展以來黨的宣傳工作,提出了全市黨的宣傳工作的基本任務,其中就指出了工廠企業的宣傳鼓動工作還沒有全面地貫徹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相結合的原則等。12月30日,市委宣傳部發出《關於加強黨在公私合營和私營工廠企業中的宣傳工作指示》,指出:私營工廠企業中黨的宣傳工作非常薄弱,必須迅速加強和改進私營工廠企業中黨的宣傳工作,密切結合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步驟。(參見《中共上海歷史實錄》,第142頁。)
在一系列會議精神指導下,上海工廠宣傳網建設在生產宣傳上加強,尤其新的公私合營和私營工廠企業加快了宣傳網的建設。1953年后工廠中發展了一大批宣傳員(《宣傳網工作初步打算》,出自《中共上海市靜安區委宣傳部關於宣傳網工作情況報告》,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A79-2-389。),對生產過程中宣傳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等,促進工廠企業生產和改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以靜安區為例,至1955年3月,全區69個支部已建網67個,達到97.1%,其中68個工廠支部建網66個,達到98.5%,其余一個店員黨支部也建立起宣傳網﹔無黨有團的單位26個建網5個,其中工廠25個建網4個﹔宣傳員共980人(黨員308人,團員320人,群眾352人),其中工廠宣傳員佔848人(黨員288人,團員283人,群眾277人)。(參見《中共上海市靜安區委宣傳部宣傳員統計表》(1955年3月28日),出自《中共上海市靜安區委宣傳部關於宣傳網工作情況報告》,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79-2-389。)從靜安區可見,1953年后上海在中央的號召下,強化了工廠企業的宣傳網建設。
三、退出歷史舞台
宣傳網制度的建立對於新中國大規模群眾宣傳工作的啟動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這一制度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宣傳渠道單一化、宣傳內容公式化、形式主義等不足,黨對宣傳工作中模仿套搬蘇聯經驗的做法及存在的各種問題也進行了深刻反思。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自上而下自身組織體系逐步健全,黨的基層組織深入到每個角落,宣傳員被大量吸納到各級黨團組織,尤其是黨自身宣傳系統健全起來,中央到地方都有相應的宣傳機關主抓宣傳工作。更為重要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宣傳方式逐漸多樣化,新聞報紙、廣播的廣泛應用,甚至運用戲曲、漫畫等文藝形式,多方位開展對人民群眾的有效宣傳。宣傳網作為曾經有效的宣傳方式,至此顯得有點多余。
1956年5月底至7月下旬,中宣部先后兩次召集座談會,28個省市委宣傳(文教)部長參加,討論社會主義時期黨的宣傳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會議廣泛聽取、征求各方面意見,根據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總結宣傳網制度建立以來黨的群眾宣傳工作的經驗教訓,印發了《關於改進宣傳網工作的指示》和《關於宣傳網問題給中央的報告》。6月1日,陸定一在15省市宣傳(文教)部長座談會上總結發言,指出:宣傳工作中不少問題應該重新考慮。宣傳部是黨委的一個部門,而不是獨立的機關,因此不必像過去那樣搞成一個組織系統,另搞一套。他強調:“宣傳工作,特別是在各種運動中間,總要有個組織、有個隊伍。問題是臨時抓還是經常搞。我們覺得都可以,這裡沒有原則問題。經常搞個網也可以,但是如果變成了獨立的組織就不好了。現在沒有網的,可以算了,但要建立也可以建立﹔已經有的網如果要取消,也可以取消,但是要有准備,謹慎從事。不論怎樣,做宣傳工作總要有個隊伍,宣傳任務必須完成。”(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編《黨的宣傳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1951—1992)》,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頁。)至此中央態度基本明確,宣傳網的保留與取消,基本由各地自行決定。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上海黨組織自身系統和宣傳機構不斷完善,上海宣傳網的去留也成為現實問題。1949年底,全市共有黨的總支部72個,黨支部884個,黨員20646人。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進展,上海基層黨組織加快了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步伐,至1956年底,全市黨的基層組織達到9940個(黨委184個,黨總支712個,黨支部9044個),黨員達193503人。(參見《中共上海黨志》,第291、306頁。)這些基層組織、黨員廣泛分布於機關、學校、工廠、街道等各個領域。隨著黨組織自身的完善,許多宣傳員被吸納進黨、團組織,宣傳員幾乎全部是黨、團員及工會干部,基層各項工作和任務貫徹,都在支部統一領導下發揮組織宣傳作用。這種背景下,宣傳網似乎不應該再作為獨立宣傳組織而存在了。
1956年上海市委宣傳部召開各黨委宣傳部干部會議,專門研究了關於宣傳網保留和取消問題,要求各區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市委宣傳部不作統一規定。8月15日,市委宣傳部下發各區《關於宣傳網問題的幾點意見(供討論)》,文件強調,解決宣傳網問題並不是消極地來談是否取消的問題,而應該從如何更有利於推動全黨做好思想工作,培養宣傳隊伍,以及充分發揮工、團組織作用出發考慮。對以往宣傳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肯定其行之有效的經驗,否定其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以及各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文件根據幾個單位的座談情況提出了幾點初步意見供各區討論。第一,宣傳網該不該成為獨立的組織系統。宣傳員絕大部分是黨、團員與干部,因而在會議及領導方面,更存在著不必要的重復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在黨、團力量較強和組織制度較健全的國營、老合營廠裡,可以不必再保留宣傳網的形式﹔黨、團力量尚很薄弱,組織極其分散,而宣傳工作條件又較差的新合營廠和商業系統中,宣傳網尚有一定作用,這些單位可以從實際出發,在一定時期內,繼續採取宣傳網的形式。第二,以往在宣傳網工作中強調了一套繁瑣的制度,很多是形式主義的做法。取消不必要的繁瑣的制度還必須進一步考慮如何更好地加強領導,改變工作作風。(參見虹口區檔案館館藏檔案,2-2-16。)
根據中央的指示,結合上海自身的發展情況,全市各區在1956年底開展了有關宣傳網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以新城區為例,從調查情況看,極大部分基層支部反映對宣傳網領導不起來,宣傳員大多是黨、團員及工會干部,大部分工廠都建立了支部,再建立一個網絡多余,宣傳網組織作為單獨組織是不妥當的。極大部分支部要求取消宣傳網。(參見新城區《關於宣傳網問題的調查》(1956年11月10日),靜安區館藏檔案。)
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示下,各區在調查的基礎上並充分參考市委宣傳部《關於宣傳網問題的幾點意見》后,針對本區宣傳網問題的現狀,很多區基本作出了取消宣傳網的決定。靜安區根據形勢的發展和各級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職能的健全和加強,經市委宣傳部同意,1956年,靜安區宣傳網組織停止活動。(參見《靜安區志》,上海社會科院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頁。)新城區根據本區調查后的情況研究后,於1957年提出意見:本區的宣傳網可不必再予保留,並一律停止對宣傳員的審批及宣傳員調動時轉移宣傳員關系等手續。取消宣傳網以后,必須加強黨對群眾的宣傳工作和經常注意培養宣傳干部宣傳隊伍,更進一步地發揮各種積極分子的作用,充分地推動全黨和全體干部來做好思想工作。(參見新城區委宣傳部宣傳科《關於我區宣傳網的情況和處理意見》(1957年),靜安區檔案館館藏檔案。)
1958年3月31日,中共中央下發《中央關於宣傳網問題的通知》。通知指出,宣傳網組織“在許多地區已經名存實亡,也有些地區仍然存在。幾年以來,有些地區的宣傳干部曾不斷要求取消或修改原建網決定﹔也有少數地區宣傳干部不贊成取消,要求整頓和發展。現中央授權各省(市)委、自治區黨委,對是否需要宣傳網的問題做一次討論﹔根據自己地區的情況決定取消或者保存和加以改進。中央認為,黨的宣傳工作必須加強,必須有進行宣傳工作的力量。至於群眾宣傳工作力量的組織形式、活動方法,中央暫不作統一規定”(上海檔案館館藏檔案,A91-1-231。)。至此,由中央直接領導的全國性的對人民群眾宣傳網制度基本從黨的群眾宣傳工作主渠道中退出。
四、經驗與啟示
宣傳網制度在新中國初期自上而下缺乏對人民群眾有效統一的宣傳機制背景下建立,通過黨員、報告員、宣傳員、群眾,以自上而下的組織模式,廣泛發動群眾參與,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得到迅速和徹底的宣傳、貫徹。宣傳網制度成為新中國初期黨的思想宣傳和社會力量動員的有效手段。雖然宣傳網制度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加之黨自身組織完善等因素,后來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但宣傳網制度仍然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啟示。
第一、自上而下對人民群眾廣泛有效的宣傳,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的根本。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最終有效地實施,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但前提是如何讓人民群眾廣泛地了解,宣傳網制度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中央政策下發,地方報告員、宣傳員深入各個工廠、街道、裡弄、學校等,全方位宣傳和解釋黨的政策,人民群眾對黨的政策充分理解,從而達到最終貫徹。
第二,對於敵對勢力抹黑黨的歷史,散布政治謠言,宣傳網都給予了及時的駁斥和打擊,並在人民群眾中廣泛解釋,維護了社會穩定。同樣,今天抹黑和歪曲黨的歷史的言論不時泛起,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甚囂塵上,人民群眾的歷史觀容易被迷惑,面對這種情況要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在人民群眾中進行充分的宣傳解釋。
第三,廣泛的對人民群眾的宣傳使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普遍提高,推動了社會主義發展進程。宣傳網制度的建立,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其中,作為宣傳員成為一種光榮,宣傳員又被吸納進各級黨團組織。不得不承認,宣傳網促進了當時黨自身組織體系的成長。這對於今天我們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如何讓人民群眾光榮地參與宣傳工作仍有啟發意義。
第四,促進了宣傳工作的社會化。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黨自身組織特別是宣傳組織的不健全,宣傳工作採取了社會化的方法,廣泛發動各級黨政領導、黨團員和各界群眾積極分子組建成立報告員、宣傳員隊伍,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宣傳工作的模式,從而達到了廣泛而有效的宣傳動員。今天的宣傳工作依然需要社會化,“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把宣傳思想工作同各個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更加緊密地集合起來”(《人民日報》2013年8月21日。)。
第五,充分依靠和利用好黨自身的組織優勢。宣傳網淡出歷史舞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黨自身組織的健全,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宣傳工作更加深入和廣泛。到今天,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黨自身有著龐大和健全的組織體系,有8870多萬黨員,還有自上而下的宣傳系統,這是我們今天做好宣傳工作的重要保障。(作者段春義,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推薦閱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