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有犧牲多壯志——毛澤東挽聯慰忠魂

汪建新

2016年12月26日09:22    來源:人民政協報

《毛澤東詩傳》 汪建新 著

汪建新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的追悼會上指出:“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著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但是,每當毛澤東遇到戰友犧牲,總是難以抑制內心的悲痛。這裡特輯錄詩人毛澤東為戰友寫的幾副挽聯,借此來感悟詩人毛澤東的戰友情懷。這些文字情真意切,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革命戰友的倚重、贊賞、信任和追思。

第一副挽聯是為紅四軍參謀長王爾琢寫的。

王爾琢,1903年生,湖南省石門縣人。1928年4月,朱毛會師后,王爾琢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長兼第二十八團團長。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等戰斗,率團英勇作戰,粉碎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會剿”,成為縱橫井岡山的一員驍將,為保衛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飛兵二十八團”的佳譽。

1928年8月中旬,王爾琢率第28團由湘南地區回師井岡山。25日,擔任前衛第二營營長的袁崇全,脅迫、欺騙一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連叛逃。王爾琢聞訊后立即率警衛排追趕。當追至江西崇義思順圩時,王爾琢努力做叛逃官兵的工作,兩個連的官兵又回到了革命隊伍中。而王爾琢卻遭袁崇全開槍射擊,英勇犧牲,年僅25歲。

毛澤東得到這個消息后,悲痛至極。10月上旬,紅軍在寧岡召開王爾琢烈士追悼會,悼門上寫了四個大字:赤潮澎湃。會前由毛澤東親筆擬就,由陳毅手書了一幅挽聯。由於真跡已經遺失,挽聯是通過人們回憶記錄下來的,所以各種版本存在微小的差異。

其一為:

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

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方始休!

其二為: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卻工農難承受﹔

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念如何?得到解放方始休。

盡管文字略有不同,但是“一哭”、“再哭”,充分表達了毛澤東痛失愛將的悲情。然而悲痛之后,揩干眼淚,立刻向人們提出了非常嚴肅的問題:戰友為無產階級而犧牲,無產階級革命將向何處去?作者化悲痛為力量,給人們一個響亮的回答:“得到勝利方始休!”即悼念戰友,又鼓舞紅軍斗志,體現了毛澤東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心。

第二副挽聯是為張浩同志題寫的。

張浩,1887年生,湖北黃岡人,原名林育英,又名林仲丹,是林彪的堂兄。1933年張浩赴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的成員和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1935年他回國時將共產國際的指示帶給中央,帶回密電碼,恢復了中共和共產國際的聯系。他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做張國燾的工作,堅決反對張國燾另立中央。1937年7月,張浩被選為中央軍委委員,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1938年初,由於他的腦病時常發作,中央將其調回延安治療。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張浩被增補為中央委員。1941年8月4日,日寇飛機飛到延安狂轟濫炸,他的大腦受到嚴重刺激,病情惡化,一病不起,於1942年3月6日逝世。

1942年3月8日,延安各界人士萬余人向張浩遺體告別,毛澤東為張浩題寫挽聯,高度概括了他光輝一生:

忠心為國,

雖死猶生。

安葬那一天,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徐特立等中央負責同志,親自為張浩執紼、抬棺、奠土入穴,將張浩葬於桃花嶺山頂。這是毛澤東唯一一次給人抬棺,足見毛澤東對張浩的感情之深。

第三副挽聯是為劉志丹題寫的。

劉志丹,1903年生,陝西省寶安縣金湯鎮人,名景桂,字志丹,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他與謝子長等領導渭華起義。1932年任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軍長,建立陝甘革命根據地。1935年任紅軍十五軍團副軍長兼參謀長、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任、北路軍總指揮。同年10月任紅二十八軍軍長。1936年2月,劉志丹與宋任窮率領紅二十八軍北渡黃河,插入晉西,配合中央紅軍東征。4月14日午后,他在前線陣地觀察敵情、指揮戰士向敵人沖鋒時,不幸左胸中彈,壯烈犧牲。

劉志丹在陝甘一帶的威信非常高,1936年,應當地群眾的要求,黨中央將他的家鄉寶安縣改名為志丹縣。1943年,志丹縣在城北門外為劉志丹修建了“志丹陵”。1943年5月2日,毛澤東懷著崇敬和懷念之情,撰聯一副,對劉志丹烈士給予了高度評價:

群眾領袖,

民族英雄。

第四副挽聯是為彭雪楓題寫的。

彭雪楓,1907年生,河南省鎮平縣七裡庄人,原名彭修道,1926年入黨。長征時期,彭雪楓任紅五師師長,部隊縮編后任十三團團長。他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方針路線,響應毛澤東號召,率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渡赤水,攻佔婁山關,為長征勝利立下卓越功勛。1936年10月,黨中央派他前往太原,爭取閻錫山與紅軍聯合抗日。1939年8月,他任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皖南事變后,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委。

1944年夏,日寇發動豫湘桂戰役,彭雪楓率第四師主力西進,粉碎了2000余日偽的跟蹤掃蕩,迅速恢復了豫皖蘇邊區的抗戰局面。9月11日,彭雪楓攻打盤踞在夏邑八裡庄的頑軍李光明部隊,被流彈擊中,不幸犧牲,年僅37歲。1945年2月7日,延安各界為彭雪楓舉行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飽含悲情揮筆寫下一副長聯:

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

千萬裡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

這是毛澤東一生所撰對聯中最長的一副,洋洋洒洒70字。全聯字字如千鈞之重,對仗工整,平仄自如,是一副難得的長聯。毛澤東稱頌了彭雪楓的功績,同時為這位能征善戰、大智大勇、文武兼備的良將的犧牲扼腕痛惜。全聯彌散著惋惜、不忍、悲痛的心緒,讀之令人含淚。

第五副挽聯是為“四八”烈士題寫的。

1946年4月8日,在重慶和國民黨進行談判的中共代表、中央委員王若飛、秦邦憲,回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請示,新四軍軍長葉挺、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進步教育家黃齊生等,同機飛返延安。機上還有黃齊生之孫黃曉庄,十八集團軍參謀李紹華、彭踴左,隨員魏萬吉、趙登俊,葉挺夫人李秀文及其子女、女工高瓊等人。因為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機上人員不幸全部殉難。

1946年4月18日,“四八”烈士的遺體由晉綏邊區的興縣運到延安。4月19日,延安各界3萬余人舉行隆重追悼大會,毛澤東以中共中央名義題寫了一副挽聯:

天下正多艱,賴斗爭前線,堅持民主,驅除反動,不屈不撓,驚聽凶音哀砥柱﹔

黨中留永痛,念人民事業,惟將悲痛,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爭勝利慰英靈。

上聯,毛澤東用“天下正多艱”五個字高度概括了當時國內局勢嚴峻、復雜和緊迫的斗爭形勢。隨后以一個“賴”乃依賴之意,它引領“斗爭前線,堅持民主,驅除反動,不屈不撓”,對王若飛、秦邦憲在同國民黨談判時不屈不撓的精神,葉挺、鄧發為黨為國奔波斗爭,為人民解放,國家獨立而不懈奮斗的英勇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的不幸殉難,山河同悲。“砥柱”,原指砥柱山,屹立於黃河三門峽東的激流之中,仿佛一個牢固的柱石,一般用來比喻起支柱作用的人。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河水》雲:“砥柱,山名也,昔夏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也,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在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下聯,毛澤東將全黨、全國人民對他們不幸遇難的悲痛用“永痛”二字來概括,然后用極其簡練的語言,對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惟將悲痛,化成力量”的強有力號召,希望人們繼承烈士遺志,為爭取民主、和平而繼續奮斗,以奪取最后勝利來告慰烈士們的英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心目中的“戰友”,有著廣泛的含義。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時,毛澤東同樣把國民黨方面的抗日將士視為“戰友”。國民黨將領為國捐軀時,毛澤東也為他們痛悼、傷悲、哀婉。毛澤東為國民黨抗日將領王銘章題寫的挽聯,體現了他的博大胸襟。

王銘章,1893年生,四川省新都縣人。1938年,日軍侵佔上海、南京、濟南之后,我軍組織了御敵入侵中原的徐州會戰。日軍要佔領徐州,首先必須摧毀台兒庄據點,而津浦線上的滕縣,又是日軍南下進攻徐州和台兒庄的必經之地。當時,滕縣保衛戰的前方總指揮就是國民黨第二十集團軍第四十一軍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他率部誓死堅守滕縣縣城,浴血奮戰三晝夜,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殲敵兩千多人,為台兒庄大捷揭開了序幕。最后,以王銘章為首的守城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

1938年5月初,王銘章的靈柩運抵武漢大智門火車站,武漢各界數萬群眾參加迎靈,並舉行了為期一周的隆重追悼活動。毛澤東懷著對愛國志士的一腔敬重,送挽聯一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毛澤東高度評價了王銘章拼死抗敵、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壯舉,“是革命軍人本色”,“為中華民族爭光”。《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諸葛亮《將苑·將志》:“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這副挽聯詞語不多,但鏗鏘有力,言之鑿鑿,擲地有聲。該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每一句話都高度濃縮,為人們描繪了一個有血有肉、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的光輝形象。

(作者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教授)

頻道推薦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新中國成立后的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創作的一首七律政論詩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責編:楊文全、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