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孤軍歧路,挺立英雄【5】

劉冕

2018年07月11日08:2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孤軍歧路,挺立英雄

堅不可摧的鋼鐵部隊

10月底,起義軍從信豐到達贛粵邊境的大庾鎮時,有利形勢出現了:國民黨新軍閥各派之間的矛盾激化了,爆發了粵系、桂系、湘系軍閥的混戰。他們忙於互相爭奪,不得不暫時放鬆了對起義軍的追擊。

朱德、陳毅便利用這個有利時機,領導部隊適時地進行了一次整編。

部隊被編為一個縱隊,朱德任司令員,陳毅任縱隊政治指導員,王爾琢為參謀長,部隊一共800人,這就是全部家當。這支部隊后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重要基礎,戰斗力的核心。蔣介石兵敗大陸,其軍事力量主要被殲於東北戰場和華東戰場。指揮遼沈戰役的林彪,指揮淮海戰役的粟裕、陳毅,都是當年天心圩留下來的800人之一。

整頓最先開展的工作是重新登記部隊裡的黨團員,800人的隊伍裡,有約五六十名黨團員。粟裕回憶:當時部隊黨員人數不到群眾的十分之一。那時候我們還不懂得應該將支部建到連上,但實行了把一部分黨員分配到各個連隊中去,從而加強了黨在基層的工作。

這與三灣改編中提出的將支部建到連上有異曲同工之處。一些人認為,葉挺、賀龍等部隊在三大起義中被逐次擊潰,缺乏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其中主因。而將黨員分散下去,才可以真正到戰士中去,了解部隊最真實的動向。

整頓過程中,中等個頭,體格健壯的朱德,也身穿灰裡透白的軍服,腳穿著草鞋,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有馬不騎,扛著槍、背著背包,與戰士大鍋吃飯,見人就談革命前途、革命方法。

陳毅對當時的回憶是“我們於是便開會,講道理,傳達朱總司令的意見。部隊看到了光明,情緒穩定了。”后來,朱德說:“部隊要鞏固,就要經常在部隊中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思想工作,最基本的是要依靠黨的組織。把黨的組織加以整頓以后,又發展了一批黨員,就依靠他們去鞏固隊伍。”

朱德主持召開了一次全體軍人大會。

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官兵,每個人的子彈袋早就癟了。面對著他們,朱德說:“同志們,我原來是想有兩百個人能同生共死,就能勝利﹔現在我們有好幾百人,我完全相信,任何帝國主義和軍閥都不能消滅我們!”

一如往常,朱德分析了蔣桂混戰后的局勢和這支部隊的前途,並強調保存這支革命有生力量,就應該依靠農民群眾開展斗爭。

朱德回憶:“我們佔領了江西西南部的塢城,號召農民和鎢礦工人志願參軍。北伐時,原鐵軍第四軍在這裡還留下一個運輸站,存有幾百套被服和其他軍需品。站上負責人把物資交給我們,而且加入了我們的隊伍,還有幾百名工人和農民參了軍。”

這支已經不成建制的部隊順勢整編,目的是便於指揮作戰。當時,部隊已經七零八落,不成建制,軍、師、團都成了空架子。整編中,部隊化為一個縱隊,分為七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改名為工農革命軍。

為了縮小目標,便於隱蔽,部隊打著國民黨旗號,使用“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番號。朱德對外化名王楷,指導員陳毅,參謀長王爾琢。

經過整編,部隊仿若涅槃重生。雖然從人數上隻有從饒平出發時的三分之一,但這是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是不滅的火種。朱德非常自豪地說:“我們的隊伍經過千錘百煉,現在已經成為一支堅不可摧的鋼鐵部隊。”

也正是他一次次在危急關頭,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極大的歷史自覺性,讓更多官兵願意追隨他的選擇。

經過贛南的“大庾整編”,南昌起義軍的余部800余人在朱德、陳毅、王爾琢的率領下又恢復了勃勃生機。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留下的這支革命火種碰到適當的氣候,又會燃成熊熊烈火。

鐵流上井岡

時間進行到1927年11月,朱德率部轉戰湘、粵、贛交界的崇義,第一次聽到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消息。

此時,朱德、陳毅都沒有見過這個“毛委員”,可是毛澤東“湖南農王”的大名在中國共產黨人中還可以說是如雷貫耳,聽到他的消息自然十分興奮。恰好,毛澤東的三弟毛澤覃就在隊伍中。

毛澤覃比毛澤東小12歲,13歲時就跟著毛澤東到長沙讀書。當時正是五四狂潮洶涌澎湃,新思想、新文化向舊世界宣戰的偉大年代。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毛澤東領導的驅張運動、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恢弘氣魄,對剛剛走出韶山沖的少年毛澤覃,無不產生巨大的影響,使他較早地接觸到馬列主義。1923年10月,年僅18歲的毛澤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前,他就已經追隨毛澤東從事了大量革命活動。

在投身革命的毛氏三兄弟中,年紀最小的毛澤覃卻是走向革命武裝斗爭的第一人。他在葉挺的“鐵軍”參加了南昌起義,然后隨部南下,在戰斗中與部隊失散,輾轉找到了朱德領導的斷后部隊。

於是,朱德、陳毅派毛澤覃前去井岡山聯絡,三弟去找大哥,自然更為方便。不久,毛澤覃到井岡山找到了自己的大哥,毛澤東從三弟那裡首次得知了朱德部隊的情況。以后毛澤東從山上派兵向湘南發展,正是想與朱德部取得聯系。

11月上旬,張子清、伍中豪帶領的井岡山工農革命軍第一團第三營走下井岡山,在江西崇義上堡,與南昌起義軍會合﹔12月,第二團黨代表何長工從井岡山下山,在廣東韶關的犁鋪頭找到朱德。朱德詳細詢問了井岡山的地形、群眾基礎、物產等情況后,他贊賞地說:“我們跑來跑去,就是要找一個落腳的地方。”

的確,那個時期的南昌起義余部,一直在奔波輾轉,沒個落腳處,甚至不得不棲身於朱德舊友、軍閥范石生的麾下。終於,他們看到了井岡山的紅旗。

朱德率隊脫離范石生部,從廣東進軍湘南,向井岡山方向出發。

1928年1月,朱德和陳毅率部由廣東北江進入湘南地區,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的配合下,發動了湘南起義,並先后佔領了郴州、耒陽、永興、資興等縣城。起義軍擴大到8000多人。

湘南起義震動了粵、湘、贛,三地軍閥合力來攻。朱德並不戀戰,繼續向井岡山進發。

毛澤東得知湘南起義軍正向湘贛邊界轉移的消息后,兵分兩路去迎接朱德部上山。毛澤覃受毛澤東之托,帶了一個特務連直奔郴州來找朱德。

1928年4月28日,井岡山腳下的寧岡縣礱市鎮龍江書院,毛澤東的隊伍和朱德的隊伍勝利會師。兩位歷史巨人在文星閣見面,兩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朱毛”從此成為中國革命力量的象征。

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革命星火會合在井岡山,從這裡,燃起了中國革命的熊熊火焰。

上一頁
(責編:任佳暉、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