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兵敗譚家橋到孟良崮大捷 “戰神”煉成記【2】

2018年07月20日10:1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

原標題:從兵敗譚家橋到孟良崮大捷,“戰神”煉成記

1947年5月16日17時,國民黨軍隊中最精銳的七十四師在孟良崮全軍覆沒。

其中有個細節:孟良崮是石山,缺水,四天四夜的戰斗中,天沒下一滴雨,然而戰斗剛結束,就天降大雨,一個被俘的國民黨軍官仰天長嘆:“天也要滅七十四師了!”

滅掉七十四師的,不是天,是解放軍。這一戰,充分顯示了粟裕軍事才能:判斷力,耐心,決心。殲滅七十四師殊為不易,粟裕連續幾天沒合眼,滿臉脹得通紅,戰后測血壓,高達220。

七十四師全軍覆滅后,蔣介石哀嘆:“真是空前的大損失,能不令人哀痛!”比蔣介石更傷心的是王耀武,他說:“對七十四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

這支精銳部隊,前身是補充一旅,王耀武的“家底子”。譚家橋一役,給予紅十軍團重大殺傷的,就是少將旅長王耀武率領的補充一旅。歷史有時很具戲劇性:12年過去,經歷多少磨難,粟裕完成了“復仇”。

粟裕與王耀武,分別是共產黨與國民黨陣營以驍勇善戰著稱的翹楚,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粟裕王耀武一場場硬仗打下來,打成名將,均讓日寇聞風喪膽。這兩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他倆之間延續十余年的數次較量,讓人津津樂道。大歷史中,這種人物之間的比較,確實有足夠的吸引力。

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任山東省主席,並兼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他本是山東泰安的農家子弟出身,可謂衣錦歸鄉,他當官帶兵之外,生意也做得很大。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的戰犯管理所裡,王耀武與沈醉聊天,他不無得意地說:小時候在上海一家餅干店打工當學徒,發跡后,把這家餅干店買了下來。

跟整天看地圖、隻操心好好打仗的粟裕相比,王耀武要操心的事情無疑多了太多。解放軍兵臨濟南城下,王耀武一面布置防守,一面惦記著家裡的生意,常打電話給太太交待。這電話被監聽到了,濟南失守、王耀武被俘后,國民黨另外一員悍將黃百韜說:“濟南被圍之初,我在無線電話中聽到王耀武和南京家屬通話,告其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細細叮囑,達半小時之久。大敵當前,身為統帥,指揮之不暇,何能顧及家事?私而忘公,已無必死之心。”

性格決定命運,時代又造化人。

在孟良崮戰役前,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發起萊蕪戰役,李仙洲所率七個師6萬余人被殲。王耀武被蔣介石狠批一通之后,自己也破口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三夜共軍也抓不完!”但是,他率10萬大軍守堅固的濟南城,也不過守了八天而已。

王耀武化裝逃跑,結果在壽光被俘,這個過程也耐人尋味。著名作家王鼎鈞在回憶錄《關山奪路》中寫道:王耀武逃亡途中上廁所的時候,讓副官把雪白的高級進口手紙遞過去,就這麼一個細節,被人看破了。另外一個版本是:解放區民兵盤查王耀武時,發現其隨身帶有一卷雪白的廁紙,引起注意。那年頭北方農村基本用樹葉、秸稈擦屁股,高級一點的,也是粗黃的草紙,王耀武又偏偏裝作一個小商人,身邊還有好幾個人低聲下氣地伺候著。明顯不是一個好演員。

有人也分析說,如果王耀武當時徒步,而不是坐大車走大路出逃,或許可以僥幸逃脫。只是,這個曾經的農村孩子,已經養尊處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更別說走遠路了。

他的對手,卻是苦難中崛起的粟裕。

不能因為王耀武兵敗被俘的下場而否定他曾經輝煌的戰績與過人的才能,他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蔣介石夸他“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共產黨也高度評價他是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但這個“明白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被俘后,獲三野政治部主任舒同接見,王耀武問了五個問題:一,為啥共產黨的寬大政策能夠上下貫徹,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而國民黨卻不能?二,為啥毛澤東在陝北的山溝裡發命令,你們解放軍都聽指揮,俺們蔣校長坐著飛機滿天轉,下面的將軍還是不聽話?三,為啥你們共產黨干部都能夠秉公執法,令行禁止,莫非你們有啥特別的獎懲條例?四,為啥國軍俘虜了共軍,一個都不敢用,共軍俘虜了國軍,馬上就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呢?五,當年發匪作亂,也曾沸沸揚揚,然則好景不長,終有洪楊之亂﹔北伐初起,俺們國軍也是所向披靡,然則如今也是山河垂淚﹔你們共軍現在當然是春風得意,但是否也會和洪楊、北伐一樣功敗垂成呢?

此刻,王耀武是否想起:1935年,他一身將校戎裝,審問紅軍被俘師長胡天桃,后者衣衫襤褸、腳穿草鞋,卻毫無怯色,神態自若地談共產主義信仰……

其實,粟裕與王耀武的較量,是共產黨與國民黨較量的縮影,從譚家橋到孟良崮這12年,共產黨像厚重暗夜裡隨時可能熄滅的燭火,卻如粟裕的生命一般堅韌,最終大放光明,孟良崮戰役后,解放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相形之下,一度如日中天的國民黨,已日薄西山。

國共之爭,實質是兩種價值觀的競爭,從政治路線、軍事斗爭到理想信念、組織紀律、群眾基礎……全方位的競爭。在淮海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將軍杜聿明就曾埋怨道:粟裕的部隊10萬人,可是后邊跟了40萬、50萬農民,推著小車運傷員、運彈藥、運糧食、運給養﹔“而我們30萬部隊從徐州出來,走過村庄老百姓早就跑得精光,所有的糧食全都埋起來,水井全部填掉,你說我能不失敗嗎!”

歷史大勢下,能更清晰看明白國共兩個陣營中的人。《“戰神”粟裕》一書寫道,國民黨大員陳誠曾總結過“45歲現象”: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事主官,凡軍師長以上,平均年齡已在45歲以上,這種現象與北伐時期正好相反。“45歲現象”帶來的最大弊病,就是主官們作戰時普遍缺乏勇猛精神,衰弱、拖沓、低能、企圖心不強,甚至愛財怕死者,隨處可見。陳誠注意到了解放軍陣營的不同,他認為解放軍指揮員“莫不年輕,能吃苦耐勞,活躍於第一線”。

孟良崮一役,極其慘烈,比拼到最后,其實就是毅力與協同作戰能力。解放軍軍令如山,國民黨軍卻擺脫不了擁兵自重、見死不救的老毛病,張靈甫哀求救援,王耀武調兵遣將,卻無濟於事。一方面,解放軍打援隊伍拼死阻擊,另一方面,國民黨援軍三心二意,滿肚子花花腸子,比如李天霞,不願為救張靈甫消耗自己實力,又不敢違抗命令,於是很“聰明”地讓一小隊人馬帶著電台靠近孟良崮,假裝出很給力的模樣。

再看看共產黨這邊:粟裕不爭功,與陳毅配合默契,時稱“陳粟不分家”,有爭執,報告延安,請黨中央決定,然后不折不扣執行,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

再說說另外一個國民黨將領黃百韜,在被“45歲現象”困擾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他絕對是個另類,雜牌軍出身,卻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打仗不要命,相救同僚也從不省力,蔣介石很是欣賞。但正因為如此,他惹上一堆羨慕嫉妒恨。淮海戰役開始,粟裕以重兵在碾庄將黃百韜團團圍住,判斷國民黨部隊尤其是那些嫡系不會來救,果然,苦戰15天后,黃部七萬人被全殲。(關山遠)

上一頁
(責編:楊亞瀾、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