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民政廳 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8年09月30日09:53 來源:貴州日報
王若飛,原名王運生,字繼仁,1896年10月生,貴州省安順縣(現安順市西秀區)人。2009年被評為“為新中國建立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王若飛從小受到愛國主義和反封建思想影響,因尊崇民族英雄岳飛,遂自己改名若飛。1918年初赴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學習,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王若飛毅然回國,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宣傳活動。為了解各國國情,尋求革命真理,同年12月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期間,他加入了“社會主義研究會”。
1922年6月,王若飛同趙世炎、周恩來等組織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經中共中央同意,在法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1923年3月,王若飛被中共旅歐支部派到蘇聯學習,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成為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的中共黨支部負責人之一。在大學裡,他牢記黨組織對他的期望和重托,手不釋卷地學習馬列主義,潛心研究俄國十月革命和共產主義的歷史、經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問題,探討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
1925春,王若飛從蘇聯回國,先后擔任中共豫陝區黨委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等。期間,他親自到京漢鐵路、隴海鐵路的工人中間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在周恩來等組織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中,王若飛負責指揮的南市區工人起義首先取得了勝利。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白色恐怖籠罩上海。王若飛在上海堅持地下斗爭。黨的“八七”會議后,為准備發動武裝暴動,王若飛主持辦起了江北農民訓練班,領導了十月無錫暴動,打出了無錫蘇維埃政府的旗幟,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敗。在革命的實踐中使他認識到隻有探索新的斗爭方法,才能使革命向前發展。
1928年六七月間,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王若飛參加了大會,並在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三年后王若飛回到國內,領導開辟陝甘寧綏一帶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工作。1931年10月下旬,王若飛在包頭不幸被捕。當敵人將要闖進他住室的緊急關頭,他機警地燒掉了黨的秘密文件,迅速將烏蘭夫交給他的秘密名單塞進嘴裡使勁咀嚼,敵人卡住了他的脖子,從他嘴裡掏出的“名單”已被他被嚼得模糊。在得知敵人掌握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歷后,王若飛毅然公開地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面對敵人的殘暴審訊、威逼利誘,他毫不畏懼、泰然自若、寧死不屈,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與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在近六年的監獄生活中,王若飛抓住每一個機會為獄友進行革命引導,為他們揭示社會發展規律,講解階級斗爭,還組織獄友開展多種形式的斗爭。他堅持學習,以筆作為武器與敵人進行殊死斗爭。在極其惡劣的監獄生活環境下,寫下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章、抨擊當局反動統治的評論文章。1937年8月,王若飛在黨組織的營救下出獄。
王若飛回到延安后,先后擔任陝甘寧邊區黨委宣傳部長、八路軍延安總部副參謀長、中共中央秘書長等職務,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領導下,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盡心竭力、兢兢業業的態度,對解放區的游擊戰爭和土地政策進行深入研究,參與了許多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並作了大量的組織工作,成為毛澤東的得力助手。為此,毛澤東曾多次夸贊他說:“若飛是我們的理論家”。王若飛參與起草的著名的《中央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以及發表的《迎接偉大的抗戰周年紀念及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七周年紀念》的文章等,對於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聯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對黨的正確路線的提出和推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5年12月16日,王若飛隨周恩來率領的中共代表團由延安飛往重慶參加國共兩黨談判。作為周恩來的得力助手,他既堅持原則,又掌握靈活的斗爭策略,使改組國民政府達成協議。1946年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極力反對國共達成的各項協議。面對國民黨對達成的各項協議的破壞和阻撓,中共代表團派王若飛回延安向黨中央匯報,4月8日王若飛同秦邦憲、葉挺等乘飛機由重慶飛回延安,途中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墜毀,王若飛與同機人員一起不幸遇難,時年49歲。毛澤東為“四八”烈士題詞所說的:“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周恩來得知王若飛遇難后,悲痛地說:“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一種力量,失掉一種鼓勵,失掉了一個幫手。”王若飛一生踐行了“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諾言。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