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党史频道 >> 告别饥饿1978
作者:傅上伦 胡国华 冯东书 戴国强
 
内容介绍  
<< 告别饥饿 1978……>>
  读者翻开的这本书,是四位新华社老记者根据自己1980年的采访笔记整理而成的,其中大部分内容曾写成“内参”供中央最高决策层参考,不少内容邓小平、胡耀邦、万里等作过批示,成为制定重大政策的可靠依据,对改变中国前途命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四位记者当时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33岁。

  读罢本书,你可以深切体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和艰难,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民共和国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曾经走过怎样曲折的道路,曾经承受多么巨大的磨难。本书序言 目录[详细]
 
作者介绍
<< 告别饥饿 1978……>>
  冯东书,男,1933年出生。1950年2月参加新华社工作,1956年6月至1995年7月先后任新华社山西分社和总社农村记者。1986年评为高级记者,而后被聘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著有《新闻采访学》、《文盲宰相——陈永贵》,并写过《中国农民与中国未来》、《让农业成为农民的事业》等系列论文。[详细]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责编:李春林
销售电话:010-65250042
精彩选读  
愿饥饿的岁月从此结束
  1980年3月中,正是北国大地春意萌发、冰雪消融的季节,我们从北京坐火车到山西省太原市,开始了为期近半年的黄土高原农村调查。

  我们来到太原街头,首先去看那一家家饭店。

  性急的朋友也许要问:太原的饭店同黄土高原有什么相干?[详细]
·太原街头的吉兆
·收容所何时关门
·王家湾的今昔
·在民族英雄谢子长的家乡
·访《东方红》歌手李有源老家
·“难兄难弟”都有了希望
·在贫困的死亡线上
·挽救失去的忠诚
徘徊在黄土高原的阴影
  黄土高原惊人的贫困,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太原到兰州,横穿黄土高原,一路所见,几乎是万山皆秃,无水不浑。行至陕北、陇东、陇中之时,正值这里的雨季,每逢暴雨过后,平日干涸的千沟万壑,大小河流,顿时洪水奔腾咆哮,夹带大量泥沙一齐汇入黄河。那水色之浑沌,简直如厚泥浆一般。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最大灾害——水土流失。[详细]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
·黄土的来历与性格
·大自然的报复
·干旱的“珠穆朗玛峰”
·咚咚炮声话冰雹
·三十年的建设与破坏
·多灾多难的子午岭
要使农业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事业
  黄土高原的农业长期上不去,除了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外,与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没有把农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也有关。[详细]
·没有主人的事业
·中国的农民就吃这一套吗
·戈色令的遭遇引起的联想
·一个做了大好事的人为什么要自杀
这里需要更多的有志者
  在山西吕梁山区兴县,县农办的一位同志告诉我们,他在这个县已经工作了二十四年。前二十来年,越干越没信心,搞来搞去地方上各项工作都没有多少长进,不如趁早挪个窝。而这几年,越干越有了信心了。他说,现在有了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县委书记——白普。白普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老同志。[详细]
·从一位给人们带来信心的县委书记说起
·“群众生活好了才算好干部”
·“不断革命”的后果
·要支持有识之士施展雄才
我要评论  
 
 精彩推荐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