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辛亥革命时,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发表政治见解
许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起他在辛亥革命爆发那年第一次发表政治见解的情景,他是这样对斯诺说的:
“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这个起义是由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我深为这个故事所感动,并且还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个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此人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著名的头头。这个时候,我也听人谈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正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是如此地激动,以至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这个政见却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孙中山和他们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在文章里鼓吹立即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1911年春,毛泽东挑着行李步行到湘潭县城,再乘船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在这所学校,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由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于右任主编的有着鲜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报纸——《民立报》。这张坚决反对皇帝的报纸,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兴趣。
一天,毛泽东从这份报纸上看到一条与黄花岗起义有关的新闻。看了这条新闻后,毛泽东非常激动,似乎有许多话要一吐而后快。他想,这72位革命者,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英勇,多么令人钦佩。而领导这次起义的孙中山和黄兴更是全国人民的楷模。于是,毛泽东连夜在微弱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第一次写出了公开亮明自己政治见解的文章,张贴在学校的“揭示栏”内。
这篇文章现在已找不到原件了,但据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后来回忆,文章的大概内容是:
清王朝腐朽透顶,必须彻底推翻。只有实行维新,组织民国新政府,实现共和,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我中华民族才能崛起,中国才有出路。欲达此目的,唯有以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政府。我辈应立即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来任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当时,毛泽东刚从湘乡到长沙,只知道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三人都倡导维新,但不知道革命党的孙中山和保皇党的康有为、梁启超,在政治上和改革理念上有着根本的分歧,他们三个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但这时还只有18岁的毛泽东,能够大胆地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毛泽东的文章贴出去以后,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澜,立即在全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后来,毛泽东曾就这一举动解释说: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三人之间的差别。
此时,全国各地反清情绪不断高涨,清政府又倒行逆施,颁布了“铁路国有”政策,一手向地方收回铁路主权,另一手又将铁路主权作为抵押而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大借外债。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铁路的主权,不可避免地被帝国主义攫取。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等省的人民,纷纷抗税、罢课、罢市、罢工,开展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湘乡驻省中学的学生,也非常气愤。于是,毛泽东与同学们一道,以剪辫子的手段,来表示反抗清朝政府。
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几个月时间里,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仅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表明自己政治见解的文章,而且在行动上主张与封建的东西彻底决裂。这已经表明,在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面前,毛泽东很快抛弃了原来的观点,自觉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后来,他也曾感叹道:“政治思想是怎样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