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虽毁 父爱犹存
自朱德的名字见诸大字报被造反派画上红叉叉后,在北师大的朱敏一家人的日子也就一天比一天地紧张起来。朱敏执教的权利被剥夺了,造反组织安排她在家中“恭候”频频“光临”的红卫兵们,洗耳恭听“教育”后,老老实实写“检举揭发”朱德反对毛泽东主席的“材料”。朱敏的丈夫刘铮是解放区培养的知识分子,按理应是历史清白、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然而,因为岳父是朱德,他在他工作的外交部也遭受到批斗。
朱敏和刘铮一次次告诉一拨拨的红卫兵们,在我们的记忆里父亲都是教育我们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为人民服务。父亲和毛主席自井冈山会师以来就是亲密的战友,一同领导和指挥人民军队,创立了和建设着新中国,他一直尊重毛主席,他哪儿反对毛主席呢?这样的“交待”红卫兵自然是不满意的,指斥朱敏夫妇是地地道道的“保皇派”,和有严重问题的朱德划不清界限。红卫兵头头们向朱敏夫妇宣布:我们认定你们这样的态度,是得不到“革命群众”谅解的。
朱敏的不配合行为,令红卫兵和他们的上司十分气恼。他们向朱敏下达最后通牒:如果继续给父亲朱德脸上贴金,我们就要采取革命行动———抄家,查找朱德反毛泽东的“罪证”。
刘铮挺硬气地对造反派说,你们抄吧,身正不怕影子斜!抄家?朱敏想:“反对”毛泽东的材料绝对没有;父亲写给我的信我一直珍藏着,若落入他们手中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造反派胡闹一阵,如鸟兽散了。朱敏夫妇冷静下来仔细琢磨“抄家”可能造成的后果。这个人妖颠倒的年代,那伙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必须防备,把父亲写给我的信藏起来。可是,简简单单的家具、空空荡荡的房间、光光秃秃的墙壁,一包信扎往哪儿藏呢?万一被造反派搜出、抄走,不仅自己难于说清道明,还会连累父亲。后果真难预料,朱敏有些恐惧。想来想去,不如抢在造反派动手之前将信毁掉。
朱敏翻出珍藏多年的父亲写给自己的信,一封封、一页页、一字字地再读、重温,一句句、一段段地强记、铭刻在心里,深埋在脑海中。这些信大多是朱敏从德国集中营死里逃生重返莫斯科后,父亲教育儿女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字里行间无不倾注了一位革命家崇高的品质,无私宽广的胸怀。保存了20多年的家书,朱敏与丈夫常常拜读,讲解给孩子们听,一同回顾那些逝去的往事,以父、祖辈殷切的教诲激励孩子们跟定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然而,伴随她20多年的家书,将永远地被毁、消失,朱敏深感悲痛,却又无奈,不由得涓涓泪水流淌面庞。
手握信札,朱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必须亲手将它毁掉吗?可是,造反派张牙舞爪、气势汹汹扬言“抄家、抄家”的怪影,绞杀着她的神经……朱敏终于狠了狠心,点燃炉火,将信的一角伸向蓝色的火苗。信笺着火了,红色火焰吞噬了信笺纸页。顷刻间,珍藏了20多年的家书化作一片片轻轻飘扬的灰烬,烟雾弥漫整个房间,似乎眷恋主人久久不愿离去!
家书焚毁了,朱敏的心病依然没有减轻,她们处境也没有因为毁了家书而有所好转。
经受了无数的人身攻击和精神折磨的朱敏,明白了不管怎样“交待”都不会合造反派们的口味。后来,朱敏只好“揭发”父亲爱看川剧是喜欢帝王将相,爱爬山是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爱兰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等等“罪行”。朱敏这些“材料”,造反派们觉得还行,有点儿“表现”了。
朱敏夫妇虽然获得了点点自由,但是他们依然不能回到中南海的家,不能和父亲朱德一起吃饭、喝茶、聊天。他们每次去中南海,只能在传达室和父亲或康克清妈妈见上一面,简单交谈几句,不可心灵沟通,表情达意。中南海的传达室,给了父女短暂温情与温馨,也为他们留下了别扭与难堪,成为永远的记忆。虽然在这时可以见到亲人,为父亲送上安慰和祝福,但是在这里朱敏领受到监视的屈辱。
一夜之间颠倒了黑白,说什么林彪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朱德的扁担”成了“林彪的扁担”。当年朱德使用过的扁担,却完好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朱敏将听到的看到的这些事,在中南海传达室悄悄告诉父亲。朱德听了,不做声。见孩子们为之愤愤不平,朱德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们:“历史终究是历史,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孩子们不服气地说:“已经改了,教科书都改了嘛!”朱德郑重、肯定地告诉孩子们:“那不叫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