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4年,春节过后,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经过在长满荒草野树的峻峭山径的艰苦跋涉,来到山势俊美、海拔800多米的梧桐山山麓看望十几户当地农民。当梁湘看到梧桐山下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山坡上佳木繁荫,苍松翠柏,柳浪闻莺,不觉心情激动,萌出另一个经济发展的念头。他对陪同的罗湖区负责人说:“这地方将来可以开发搞旅游业。”
旁边的村干部乘机说:“山坡那边原来有一个旧庙,老百姓过去经常朝拜。现在还有香港人和海外的华侨每逢年节,都到这里烧香。”
梁湘一边听一边问,了解了更多关于这座庙宇的情况。然后又叫村干部引路去那座旧庙。大家一看,确实是一座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了大半的小庙,可是,庙宇前面还有刚刚焚烧过的香烛,说明真的还有不少人来朝拜。
之后,为了发展旅游业和吸引更多港澳同胞回家乡投资,市政府同意罗湖区修复梧桐山坡的那座旧庙,还专门拨了一笔小数额的专款。
为什么当初修复旧的小庙的决定却演变成要修建一座规模很大的弘法寺?
据说,一位从北京调到深圳工作的高级建筑工程师,受市建设部门的委派去指导旧庙的修复工作。可她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却提出:梧桐山不但环境很好,从风水学的角度看,这个地方也是上乘的。单单修复规模很小的旧庙太可惜,建议应该修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佛寺。有人说她是走火入魔,也有人说她独具慧眼。不过,当时深圳市政府主管基建的领导却听信于她,筹集款项,决心在这处风景上乘的地方建起一座大寺庙,造福后人。
1985年7月1日,新的寺庙举行奠基仪式。当时的深圳市政府主管基建的领导邀请到著名高僧本焕大和尚率众弟子为奠基仪式洒净说法。同时,把这座新建的寺庙定名为“弘法寺”,并且请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弘法寺”的寺名。
那时,梧桐山周围的交通还很不方便,外边的人很少到深山密林中去。但是,在人迹稀少、丛峦叠翠之中却有不少人日以继夜地大兴土木,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悄悄地盖起了大寺院的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藏经楼等,甚至连大殿里的汉白玉大佛也已经运到并上座。
1986年,中纪委和广东省委收到揭发信,说深圳市委、市政府大搞封建迷信,大兴土木建寺庙,便派人调查。可是,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直到此时,还以为梧桐山下只是在修复一个旧的小寺庙,而对于“深圳在大规模兴建寺庙”的事情却被蒙在鼓里。不过,在市委常委会上,梁湘还是认真地作检讨,并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从此,这座还修建不到一半的佛寺,就处于停工的荒废状态。说也奇怪,深圳市民以及港澳同胞到那里烧香的越来越多,络绎不绝,也在某种程度促进了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后来,梁湘退居二线。李灏接任市委书记、市长时期,梧桐山下的那片山山水水,逐步被开发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的仙湖公园。后来,接任深圳市长郑良玉还亲自题写“仙湖公园”四个大字,这四个字被刻石立于湖边。
1990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到深圳视察。他当时分管统战、意识形态工作,也特别关注经济特区的宗教、旅游和文化事业。市委书记李灏陪同李瑞环到梧桐山一带考察,汇报修建那座佛寺的起因、过程之后,李瑞环说:“已经建设成这个样子,荒废了太可惜。我回北京后同赵朴初老说,由佛教协会来管。”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很快就带领一批徒弟到深圳考察。据说,赵朴初老站在梧桐山顶俯视山腰的佛寺,远眺苍茫的湖光山色,连说几个“很好”,并一再说“这是能益一方人民的大好事。”于是,弘法寺得以续建并逐步完善。
1990年8月31日,弘法寺续建完成之后,正式宣布对外开放,很快就香火旺盛,诵经拜佛者络绎不绝。
|